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他的比喻,特别是暗喻,也压缩得很紧,再加上联想的跳跃,使读者有时需要多想一会儿或再读一两次,才知道他指什么。
有时他直接引用外国诗中的比喻和形象,使许多不习惯或缺乏那种外国文学知识的读者感到晦涩难懂,以至“猜不出来”
。
杜运燮:《穆旦诗选·后记》,见《穆旦诗选》,151~15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5.题为“风景”
,似乎一个很有浪漫诗意的情境,实际描写与题目却恰恰相反,展现给人的不是美丽的“风景”
,都是社会的病态,这种很令人扫兴的效果,正是这首诗追求的精义所在:冷静的客观中满是嘲讽的批判。
真正的非常现代性的诗意也就在这似乎枯燥无味的描写中产生了。
无味之为味,此之有味也。
具体描写与抽象思考错落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幅社会图景;让图景本身说话,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方法。
1948年夏,诗人乘车在沪杭道中,凭窗眺望,忧心忡忡。
在他眼里飞过的“风景”
,不是什么美丽的自然景象,更无个人旅行的轻松的欣赏之情,而是非常沉重的感觉:“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对列车铁轨连续不断的响声的具象呈现,与中国社会各问题的沉重繁多、无法解决,似乎是不相干系的两个现象,在诗人的感觉中却如此自如地融合在一起,织成一个忧患者观察世界的覆盖网。
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导读(1937—1949)》,9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诗(《风景》)的起句就非常奇异,把中国的土地形容成一根肋骨,暗示它的贫瘠、荒凉与寂寞,“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而来的痛感,而把社会问题比喻为一节一节的火车或铁轨,又表明问题的多和源源不断。
可以说,诗的开篇就以醒目的视觉形象赋予诗歌以有力的象征。
接下来诗人写他目光所见的风景——茅屋与田野间的坟,这两个意象的并置被诗人转换成对中国人“生”
与“死”
的描写——“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暗示了生命的短暂、浑噩、冷漠,以及无意义。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写的是战乱中的中国的士兵的凄惶。
但也可作引申的理解,把它由对风景的写实上升到哲理的思考,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用“新”
(绿地)与“旧”
(黄军衣)的对比暗示“生机”
和“衰退”
的转换,一方面还可理解为用大自然的“永恒”
暗示人世存在的“暂时”
。
诗的结尾点明了诗的题旨,以批判的态度指出全篇做的是反面文章,“风景”
这个标题也就具有了反讽的意味。
龙泉明:《中国新诗名作导读》,280~281页,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7.长年浸**于英语诗歌之中,且对奥登心摹手追,久而久之,穆旦的思维与语言似乎也就已经英语化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