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第四 诗骚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第7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的现象进行严厉的批判,二者均出于其融身于时代的那种“穷年忧黎元”

的责任与“济时敢爱死”

的气骨。

对于这类出于大文化心态的封建精神,在失去了文化宽容环境的后世文人笔下,仍然时时表达出一种追慕的讽谏情怀,如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唐诗无讳避》条即以杜甫、白居易、元稹等诸家的讽喻诗为例,认为“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而“今之诗人不敢尔也”

,对于这一点,同样应该将其纳入盛世文化的精神范畴去思考。

图5-4-5杜甫像

图5-4-6陶渊明像

与汉唐气象相对应的是衰世文学,历代亡国遗民文学创作中的孤臣孽子之情结,是最为典型的,如大汉帝国末年,政治文化的土崩瓦解引发了文士心灵的强烈震撼,从而讴吟出衰世苦音,《古诗十九首》描写的如“寒风日已厉,游子寒无衣”

的萧索、“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的凄楚、“思还故闾里,欲归道无因”

的困惑、“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

的感伤等,都是缘于汉末社会倾斜的忧患意识而产生的强烈的人生迁逝的悲哀。

陶渊明的隐逸文学,也反映了衰世的感伤。

这种情绪蔓延到宋元之际的遗民作家笔下,显得尤为凄苦浓烈,如汪元量即曾出于亡国贱俘的心理,写下了大量的感伤悲愤诗篇,其离杭赴燕途中所作《晓行》“痴坐书窗待晓钟,背灯无语意无穷。

一家骨肉正愁绝,四海兄弟如梦同。

西舍东邻今日别,北鱼南燕几时通?行行忍见御沟水,流出满江花片红”

,被刘辰翁誉为“泪尽诗尽”

,其意义在于表现了亡国遗民共有的悲凉感受;另一位诗人马臻《赠歌者二首》,更是明白地假酒楼卖艺歌女的悲哀心境以拟状遗民心态,如此心境在王沂孙《齐天乐·余闲书院拟赋蝉》的词中得到了更为曲折的表现,全篇咏蝉,“余恨”

、“魂断”

,通贯词境,拟状作者心境,在深沉的往事回忆中寄托了现实的人生悲愁,凄楚中见执着,用心良苦;而明末青年作家夏完淳身经变乱,仿屈原《离骚》、庾信《哀江南赋》而作的“悲余志也”

的《大哀赋》,中有“烟草依然,江湖如是;毅魄归来,灵风涕泗”

之语,骚心凄婉,诗心绵远,千年之下垂承“屈大夫之哭泣”

,正凝化于此悲情之中,生发出永恒的审美感染力。

这类作家作品,或因时而异,然追复骚情,诚千年一脉。

无论是清人丁晏评曹植诗文“与屈子同悲”

,以明其“凄咽深婉”

的悲剧审美价值,还是陈沆评陶渊明《闲情赋》与《离骚》“美人香草、湘灵二姚、鹤鸟为媒”

的艺术相同,抑或是朱鹤龄评李商隐诗“原本《离骚》”

,其情词“一祖其杼轴”

,均以楚骚为鹄的省察衰世作家的审美心态。

明末李贽盛赞屈原,并且称扬雄的《反骚》“痛原转加,而哭出转剧”

,袁宏道也认为“《离骚》一经,忿怼之极……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

,无不喻示特定的时代价值。

遗民情结在文学创作中的另一表现,即由痛楚而转向隐遁,这也是衰世文化心态的普遍反映。

早在东汉衰世,文学之士即不乏逃避严酷现实的高蹈之举,崔寔在《答讥》一文中回复客之“今子游精太清,潜思九玄,励节缥霄,抗志浮云”

的提问时说“子徒休彼绣衣,不知嘉遁之独肥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玄学大师穿成豪门弃妇[古穿今]修道种田平天下DOTA2:中单之神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开海重生退婚后偏执大佬成我裙下之臣快穿之为你如愿我要做皇帝快穿之我真的不记仇诸天轮回:从港综开始你异能很强,但下一秒就是我的了一人之开始的道爷开局签到武当山疯了!顶流死对头来我婚礼抢亲了娇软师妹疯批后,全师门跪舔称臣当钓系beta意外怀孕后我真不是法爷都市逍遥邪医大宇之上抽卡救不了诡异世界国民闺女三岁半我真就想当个厨子啊阳神冠军侯天家小农女又谜又飒一箭破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