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相对于心与物在情感上的亲和,心与物在义理上的融契则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兴象”
的哲学精神。
朱熹的《答何叔京》中有论性理与外物关系之语:“体用一源者自理而观,则理为体,象为用,而理中有象,是一源也;显微无间者自象而观,则象为显,理为微,而象中有理,是无间也。”
本此体用不二、理象无间的哲理,中国古代艺术创造也具有极强的“化物”
功能,以达到心物无间的境地。
孙过庭在《书谱》中讨论行草艺术时提出“同自然之妙有”
的观点,侧重阐发的是艺术表现自然物的本体与生命。
又如《红楼梦》第二回“脂批”
的“事之所无,理之必有”
;刘熙载《游艺约言》回答“诗文书画何以能通鬼神之奥”
时的“中有体物不遗者存”
,皆同此“妙有”
之理。
而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论顾恺之的画并在论绘画鉴赏时提出“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的观点,则侧重艺术蕴涵自然的化境,是庄子“心斋”
、“坐忘”
的艺术发挥。
又如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诗三首之一的“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罗大经《鹤林玉露》论画马时所说的“画马者必先有全马在胸中。
若能积精储神,赏其神骏,久久则胸中有全马矣”
,二者的心境正与张彦远“妙悟自然”
、“物我两忘”
相通。
近代学者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认为,唐人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之语是对艺术“透彻圆满”
的解说;而钱穆在《理学与艺术》中则将张说与宋代程明道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朱晦庵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诗意进行比较,认为前者是禅宗心物融摄的意思,后者是理学“于造化中主有我”
的意思。
徐说论艺术表现心、物关系的共性,钱说谈艺术观与时变迁的个性,二者侧重不同,然皆精辟。
换句话说,中国古代艺术中“兴象”
方法或思想确实经历了由原始到精美的发展,但对待心、物的艺术思维本身,则有着一以贯之的内在联系。
三、尚意:艺术境界
尚意,作为一种去形达神的审美追求,是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艺术既源于其人生哲学,从而显示出写实的精神,同时又源于其自然哲学,从而表现出涵盖乾坤的广大而虚渺的意趣,并且使得现实的人生也往往充满了亦真亦幻的艺术色彩。
《五灯会元》卷六记载的“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
从兹不出茶川上,吟啸无非啰哩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