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第八 三教论衡 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由于佛教徒明达公允的民族观和理论思辨的优势,因此在这场争辩中占了上风,为佛教的进一步传播扫平了障碍。

此外还有一件大事,就是齐、梁之际,神灭与神不灭的论争。

当时的佛教主张众生有神明相续一直到成佛。

这是佛教彼岸世界的理论基础,如果神明不相续,当然就不会有成佛这回事。

这个问题,早在东晋、刘宋之际就已开始争论。

萧齐时代的无神论者范缜是“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的儒家,又吸收了道家自然主义的思想,他继承汉代王充以来的“形具而神生”

的观点,写了《神灭论》一书。

他用刀和刀刃的关系来比喻形和神。

形就是刀,神就是刀刃;没有刀刃就没有刀,同样,没有刀也没有刀刃。

既然刀不存在刀刃就随之而消失,那么,形已经消亡了,神还能独自长存吗?灵魂又怎能离开肉体而不灭呢?这一论断无疑给佛教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该书一出,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梁武帝亲自下诏,组织僧人、名士六十多人,撰写了七十五篇文章围攻范缜。

萧子良使王融以高官厚禄加以引诱,被范缜断然拒绝,佛教徒束手无策。

梁武帝只好下了一道答臣下神灭论的敕书,硬说范缜违经(儒经)背亲,王公朝贵六十二人写回信,跟着梁武帝来责骂范缜。

又给范缜加上罪名,流放到广州。

佛教徒依靠政治压力总算挽救了佛教的危机。

与南朝三教之间理论上的争论相比,北朝的儒佛道争论要激烈得多,而且多是以政治斗争的面目出现,其结果,直接导致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次灭佛事件。

北魏司徒崔浩信奉道教,对佛教极其反感。

在与太武帝谈论时,经常加以诋毁,因为他的口才出色,所以太武帝很相信他。

再者太武帝以华夏文化的正统传人自居,视佛教为胡道鬼教,有碍政教的统一和德化的推行,于是就下令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并严令禁止官民私养僧人。

一次出征途中,在一所寺院里发现大量弓箭武器,太武帝大怒,认为他们打算谋反,遂将全寺沙门杀尽。

后又听信崔浩的建议,下诏诛杀长安的沙门,毁坏佛像,并敕令全国依照长安行事。

这次灭佛,是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击。

但之后即位的文成帝并没有继续执行灭佛政策,而是下诏复兴佛教。

在他当政其间,佛教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

第二次灭佛的是北周武帝。

北周王朝虽然有很多好佛之人,但武帝却重视儒术。

他本想通过重新调整三教的关系从而抬高儒教、压低佛教而提高国力。

公元569年3月,武帝召集名僧、儒者、道士及百官二千余人在正殿论三教次序。

他本人或以儒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或以道教为上,儒次之,佛教最后,并有意不立佛教。

但翌年佛教徒甄鸾作《笑道论》、道安作《二教论》诋毁道教,而朝野竟然没有人能够对此进行理论上的辩驳。

于是周武帝恼羞成怒,决定强制灭佛。

这次灭佛与北魏的暴力残杀不同,周武帝虽也毁坏寺庙,焚烧经像,但并没屠戮教徒,而是强行命令他们还俗,还归编户。

这也说明了北周统治者文化水平有所提高。

二、唐宋时期的三教冲突与融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农门娇妻:家养暖夫致富记怪物乐园开局逃荒:拿休书在古代种田养崽厂督有喜之萌宝赖上门掌珠令起源之科技帝国京城第一神捕,你管这叫狗腿子?催妆我成了山海界灵从大周开始穿越成为皇帝:我称霸天下!退休大佬在豪门兴风作浪逆转重生1990穿越成弥勒怎么办名门盛宠:误惹钻石Boss圣龙图腾左道江湖我在末世开商店格兰自然科学院被迫饲养疯批奶狗后,我真香了皇后是只小猫咪我哥是动物之主[快穿]侯门风华:拜见极品恶婆婆穿成年代文男主前妻末世重生之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