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其后,虽然有今、古文之争,经学在东汉也产生比较严重的谶纬化倾向,但在总体上经学总是牢牢占据汉代的正统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玄学是思想界的主流,但上层统治者倡导的仍是经学。
唐代时,为了统一思想、改变师说多门的状况,朝廷命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规定儒生应明经科者皆以《五经正义》为准绳,定经学为一尊。
至宋代,理学兴盛,其产生伊始即与经学合而为一,着重于研究儒家经典。
南宋末年,程朱理学被奉为正宗,得到官方承认,而朱熹的《四书集注》则成为学校的启蒙读本和开科取士的依据。
明清两代继续尊奉理学,而经学也相应地继续保持其官学的地位。
其次,经学的另一个特征则是以儒学为主,兼容百家,依时而变,不断汇集其他各种思想,以构建适合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这一特点在汉、宋两代表现最为明显。
在两汉,经学家们在解说先秦儒家经典时,将先秦诸子之说有选择地纳入了儒学体系。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政治理念,掺和了阴阳五行学说和黄老之学,建立起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模式;其后,自西汉末年到整个东汉期间,经学又和战国时期齐学的谶纬思想合流,形成了儒学的神秘化。
这时经学所研究的儒学,包含了道、法、名、墨、阴阳五行各家的思想成分,与先秦儒家显然不同。
而宋代时,经学与理学互为表里,由阐释经义而讲“性命义理”
,人们借经学来阐发自己的见解,标新立异,疑经、议经乃至改经、删经成为一种学术风气。
因此,理学家们在辨经明理的过程中,援引当时流行的禅宗思想来解说儒经,在吸收佛、道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儒学体系。
再次,经学在治学方法上以考释经典为能事,强调实事求是的考据。
汉人的今、古文之争,讨论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异同。
这种争论,表面上是版本之争、文字之争,实际上是文字训诂和经义解释之争。
两家的争论,自始至终都未脱离儒家经典本身。
及至郑玄综合今、古文学,也是以经典的考释为基础的。
在其后的经学历史中,大体上一直是沿袭着考辨经典的路子,或以小学、音韵、训诂、辨伪、校雠的方式考经,或以注疏、阐释的方式解经。
至清代,经学诸种考辨的特点体现得更加突出。
清代的经学是在文字狱风行的严酷政治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虽然很多知识分子是为了避祸而埋首于“故纸堆”
,但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
的姿态,反倒成就了清代经学极高的学术地位。
清代的经学尊古崇汉,以考据之学见长,重视训诂,坚持“实事求是”
的作风,形成了所谓的“乾嘉之学”
。
而这种“乾嘉之学”
,实际上继承的就是汉代古文经学的传统,因此,人们也习惯地称之为“汉学”
。
经学历史持续两千余年,一直代表着传统学术的主体内容。
其主旨是在思想领域维护封建统治,经学的发展变化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术上则对中国古代史学、文学、艺术等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历代经学著述甚多,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对于今人来说,了解、认识经学的优点与缺陷,对我们更好地继承传统、发展当今学术事业,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