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才全”
指人的天性不受外物的戕伤而得以完备地保存和发展。
“德不形”
,指德不外露,内心保持极度的平静,凝聚生命的力量,以包容万物,不为外境所摇**。
这就是庄子的“天德”
———内在生命充实、圆满。
(二)由遁世到游世。
庄子物化观的另一个支点是摆脱“人为物役”
的生存困境,选择遁世人生,而遁世人生在衰世现实中并不真实存在。
所以他又选择了一种“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
(《庄子·外物》)的主动的“游世”
人生。
“游世”
人生打通内在的重重隔阂,突破现实种种的限制。
使精神达到绝对自由,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庄子·天下》)。
不脱离世俗的生活,又超越世俗的生活,在精神上追求最大的超越和自由。
而要得到这一精神的自由,首先要安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庄子·人间世》)。
命,在庄子看来,是天道运行的一种称谓。
个人的命,服从天道的运行,是“道”
通过个人进行的自我展现,而“道”
本身就是自由的,所以服从命,便体现“道”
获得了自由。
其次要齐物,将物我、物物、是非、生死、荣辱、得失、美丑、高下、内外等均视为同一。
如此,宠辱不惊,哀乐不入,人的精神不受世俗功利的束缚,而获得自由。
再次,相信直觉,离形去知。
庄子认为,人的有限的理智认识是小知,小知伤德,小知伤道。
而“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道”
是不可言传的。
人只有通过“心斋”
、“坐忘”
之法获得大道,从而在精神领域自由飞翔。
(三)由有待到无待。
庄子清醒地认识到要摆脱“人为物役”
的生存困境,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可能,唯有在精神世界中寄予理想。
在庄子看来,现实中存在的现象是小人殉货利,君子殉仁义。
而有志于追求超凡脱俗之人,又往往受到时空的限制而不能真正自由。
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得意),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沮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