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以五经博士为教官,以儒家经学教育为主,教授齐、鲁、韩三家《诗》,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氏、孟氏、梁邱、京氏《易》和公羊、穀梁《春秋》。
自武帝后,太学的规模不断增益,东汉最盛时人数达三万余人。
郡学始自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于成都立学官,天下靡然风向,武帝后遂成制度。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
(《汉书·平帝纪》)。
汉代还开办了贵胄学校、宫廷学校和鸿都门学等一些专门学校。
贵胄学校、宫廷学校主要面向外戚和贵族子弟,也接纳匈奴王子弟留学。
这类学校待遇优厚,在太学之上,开启了魏晋门阀教育的先声。
东汉末年,为打击朝臣和太学生的力量,灵帝开创了鸿都门学,教学内容以辞赋、小说、尺牍、字画为主,突破了独尊儒术的藩篱,成为一所艺术专门学校。
图2-3-2《春秋穀梁传》书影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南北分裂,教育上私学大盛而官学趋于衰微,这一阶段的官学,与汉代经学教育的鼎盛无法相比,但仍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是国子学的设立凸显了门阀教育的特点。
晋代于太学之外别立国子学,其宗旨就是将士族贵胄的教育与庶族子弟的教育区分开,这一点从生源及教育官的配备上即可看出端倪。
国子学只招收五品以上子弟,设祭酒一人,博士一人,助教十余人;而太学生的来源极其复杂,地位也较低,分为弟子、门人、寄学、寄学陪住、散生等。
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则开设了经、玄、史、文四馆,即庐山处士雷次宗于京城北郊鸡笼山所立儒学馆、何尚之所立元(玄)素馆、何承天所立史学馆及谢玄所立文学馆。
就课程设置而言,伴随着玄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南朝增设了黄老、庄老、太史公、楚辞、汉赋诸内容而不限于五经;北朝则承续了汉代官学教育的方式,以经学传授为主,崇儒重学的风气浓厚。
古代教育制度,在唐代臻于完备。
中央直属学校除弘文馆、崇文馆外,主要有六学,即国子学(生员为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学习内容为经、史及文字学)、太学(生员为文武五品以上子孙,学习内容与国子学相同)、四门学(生员为文武七品以上子弟和庶人之俊异者,学习内容除经史外,尚有时务策)、书学(生员为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通其学者,学习内容为《说文》《石经》等文字学)、算学(生员同上,学习内容为《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缀术》等)、律学(生员同上,学习内容为律令,兼习格式法令)。
与魏晋南北朝相较,唐代的中央学校已兼顾士庶,加之与科举制度的紧密结合,为出身寒门庶族者提供了从政的可能。
唐代的地方学校可以划分为京都学、都督府学、州学、县学四类。
京都学所辖为京兆、河南、太原,学习内容为经学和医学;都督府学、州学均按人口区分为上、中、下三等,学习内容亦是经、医;县学则划分为上、中、中下、下四等(京县、畿县除外),专习经学。
从地方学校的设置可以看出,唐代已开始确立医学等自然学科的专业教育和训练。
唐代官学完整的学制体系,吸引了大批留学生,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都派遣子弟入国学。
日本数量最多,随遣唐使而来的留学生就有十三批,广泛学习中国的科技、制度和文化,造就了中外交流在教育领域的彬彬之盛。
宋代的学校教育也分国学与乡学,无根本变化,但是还有值得称述的事件。
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倡导兴学,主张科举考试应以学校教育为本。
至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颁定《三经新义》,并创立三舍法。
根据三舍法,太学被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部分,成绩优异者可由外舍升内舍、升上舍,还能免去乡试、省试,直接补官。
王安石新法后来虽遭废除,但徽宗时又被蔡京部分恢复。
元代虽承袭前代置国学、乡学,在乡村则别立社学,是一种创举。
“诸县所属村(疃),五十家为一社,择年高晓农事者,立为社长”
(《新元史·食货志》)。
“每社立学校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农隙使子弟入学。
如学文有成者,申复官司照验。”
元代的社学之制,被明、清传承,对乡村教育的普及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