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胡狲即便起走,眼目张惶,佯作惧怕。
人皆笑之(侯侍中弘实,巡检内外,主严重,人皆惧之,故弄此戏。
)一日,内厩胡狲维绝,走上殿阁,蜀主令人射之。
以其蹻捷,皆不之中,竟不能捉获者三日。
内竖奏杨于度善弄胡狲,试令捉之,遂以十馀头入,望殿上拜,拱手作一行立,内厩胡狲亦在舍上窥觑。
于度高声唱言:“奉敕捉舍上胡狲来。”
手下胡狲一时上舍,齐手把捉内厩胡狲,立在殿上。
蜀主大悦,因赐杨于度绯衫钱帛,收系教坊。
有内臣因问杨于度:“胡狲何以教之而会人言语?”
对曰:“胡狲乃兽,实不会人语。
于度缘饲之灵砂,变其兽心,然后可教。”
内臣深讶其说,则有好事者知之,多以灵砂饲胡狲、鹦鹉、犬鼠等以教之。
故知禽兽食灵砂,尚变人心;人食灵砂,足变凡质。
[1]
社会需求呼唤出了驯猴表演高手,杨于度进行人猴搭配的滑稽小品表演,讽喻朝政:猴出场饮酒,做醉态,倒地不醒。
杨于度亲自上场与猴合作演出。
呼叫,推扶,猴故作不醒状,杨便边喝边演,先呼“卫使来了!”
猴故作不理。
又大呼“御史中丞来了!”
猴仍不理。
最后,俯在猴耳边轻呼“侯侍中来了。”
装醉的猴却猛然跃起,作“眼目张惶,佯作惧怕”
之状。
当朝权臣侯侍中的煊赫霸道,得以昭然若揭,此故事,可为用猴戏进行政治宣传之最,也是利用动物角色进行政治讽刺的一个较早的范例。
那么,猴通人性的信奉究属何来?魏晋以降服食长寿的信奉,使人相信“食灵砂”
也可改变猢狲的动物本性,听懂人言。
说明饮食是智力增加的关键一步。
论者指出:“在人类学会使用火之后,人类的文明史又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即人类使用的工具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这说明此时人类的智力已有了新的提高。”
[2]于此故事中杨于度所言有一定道理,而“好事者知之,多以灵砂饲猢狲、鹦鹉、犬鼠等以教之”
则属小说家者言,效果自然不得而知了。
这里的猴已跨越了被利用对象角色,而成为相对独立的主体,是杨的表演搭档,它基本上能揣测杨的大致意图和行为内涵。
这当是古人与动物相处的较高境界。
我国古代猴戏规模宏大,间或有政府行为,后随着其他戏剧活动形式的增多,猴戏渐少,乃至被挤出主流文艺演出,成为江湖艺人、乞丐生存的主要依赖方式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