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与“日月至者”
皆此而已。
(此者谓“本心”
或“仁体”
亦即谓“大”
。
)“日月至者”
,知及乎此而未能立也;“三月不违”
,则几于立矣。
(三月,久词也,勿作三数解。
)陆学远绍孔门,复何疑?阳明言致良知。
《易》曰“乾知大始”
,又曰“乾以易知”
,是良知即乾元也。
乾元亦说为仁,良知与仁非二也。
(以生生不息言仁,以非迷暗之动,故言知,其实一体也。
)宋学确承孔门心法,而言其受禅家影响者,只以其熏染宗教气味,工夫把持甚紧,(宋明儒亦皆知工夫不可把持过紧,而实则早已于无形中受此病。
譬如佛家说不着,实则早已着了空寂也。
孔子说话,便无所谓着与不着。
)故本非禅而又不免似禅耳。
禅家认识心体,何曾乖异吾儒?只禅宗未变更其出世教旨,工夫不免与吾儒异。
则其于心体之证解,自有不与吾儒全同者。
譬之嗜好不同之人同吃一菜而各人所得之甜酸等味,终有不全同者。
此中以嗜欲不同喻工夫之异,菜喻心体。
禅家证见心体,总是寂的意味深;儒者证见心体,只是仁。
仁本未尝不寂,不寂便是私欲起而为障,非本心也,非仁体也。
孔子说仁者静,此静字不与动对,乃寂之谓也。
悟此,则无疑于吾《新论》“明心章”
之旨。
但仁体本寂,而儒家却于生生不息方面证会独深,因此不至耽寂。
儒家毕竟得其大全,而一味滞寂却是逆造化,却是反人生。
吾游于儒佛之间许多年,经历甘苦,实有不能为人道者。
学问岂是闻见之功、猜度为务者乎?宋学虽不免有几分耽寂意味,然事上磨炼一语,却是宋学共同主张,程朱陆王皆然。
此其所以异于禅也。
宋儒失处不妨弹正,而绝不可一味轻薄,一概屏斥。
清儒徒以考据之业,不知天地间更有甚理道,遂乃悍然诋侮宋学,若非灭绝之不可者。
夫六经广大,无所不赅,而言其要极必归之心性。
自汉以后,此意久绝,宋学确能续此血脉,何忍轻毁,又何可轻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