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他们将赵煦元宵夜万人共书、林婉娘岭南救灾、渔民创编《渔家百事录》等事迹改编成舞台剧,在乡村巡回演出。
由于缺乏专业演员,农民、工匠、妇女皆登台出演。
没有华丽布景,他们就用竹架搭台,以染布为幕;没有乐师,便敲锅碗瓢盆伴奏。
可正是这种粗朴的形式,反而打动人心。
观众常常泪流满面,甚至有人看完后当场写下第一封家书,寄给多年失联的亲人。
这类“草台史剧”
迅速蔓延。
山东演《盐户抗霸记》,四川唱《山民开路歌》,广东跳《海女破浪舞》。
更有甚者,将《共文符号》融入戏曲唱腔,创造出一种“音文合一”
的表演方式??演员一边吟诵,一边用手势划出文字轨迹,仿佛把语言从空中写下来。
孩子们看得入迷,争相模仿,不知不觉学会了数百个字。
汴京宫廷起初对此颇为警惕,担心“俚俗乱雅”
。
但赵?观看了《笔落峰之夜》后,深受震撼。
剧中,一位老塾师临终前教孙子写字,最后一幕是他枯瘦的手指在空中虚画“我”
字,灯光渐暗,满天星辰浮现,如同千万个灵魂正在觉醒。
赵?起身鼓掌,久久不息。
次日便下诏:“史非独存于竹简,亦生于万家灯火。
凡有益教化之民间戏艺,皆准通行,并予资助。”
从此,“国民剧场”
兴起,每年举办“百戏会演”
,评选最佳剧目。
优胜者作品被录入《国民录?文艺卷》,作者享受免税待遇。
更有大胆剧团提出:“既然皇帝可以退位为民,为何不能有‘平民帝王戏’?”
于是出现了一部轰动全国的话剧??《十三年》,讲述一名昏君如何在民间觉醒,最终放下权柄的故事。
虽未点名,但谁都看得出主角原型是谁。
某夜,赵?微服私访,在一家小剧场角落默默看完全场。
散场时,听见两个孩子对话:
“你说戏里的皇帝后来去哪儿了?”
“听说去当老师啦,专门教人写字。”
“那他也教过你吗?”
“没有……但我写的每一个字,都是跟他学的。”
赵?转身走入夜色,嘴角微扬。
岁月流转,又逢清明。
笔落峰下,新一批孩童拾级而上,手中捧着自制的“生命之书”
??那是他们在夜学中亲手编写的日记合集,记录了自己的名字由来、家庭故事、梦想与困惑。
有个男孩写道:“我爸说我生下来就不会哭,直到奶奶拿炭灰在地上写了‘你是张家的根’,我才哇地一声哭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