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声,像是回应,又像自言自语。
林浩然没有贸然提问。
他在火塘对面坐下,取出随身携带的小型马头琴??那是其其格亲手为他定制的旅行版,琴箱上刻着一行蒙文:“听风者终将化作风。”
他轻轻拨弦。
第一个音落下时,龙婆梭的手指猛地一颤。
第二个音升起,她缓缓抬起头,目光第一次聚焦在他脸上。
第三个音流转而出,是一段极简的旋律片段,源自《蒙古秘史》序诗的变调,也是当年他在沙地初遇陶克陶时,老人回应他的方式。
龙婆梭忽然笑了。
牙齿几乎掉光,笑容却温暖如春阳。
她抬起手,指向屋后山坡:“去吧。
他们在等你。”
没人知道“他们”
是谁。
但林浩然明白,有些指引不需要逻辑解释。
当晚,他在助手协助下,在山坡上布设了六组微型拾音阵列,并将共振耳坠埋入地下三尺,连接至主采集器。
据李雯团队最新研究,这类耳坠状物体具有奇特的地质耦合能力,能放大特定频率的地脉振动,原理类似古代风水罗盘与现代地震检波器的结合体。
午夜过后,风起。
起初只是轻拂树叶的微响,随后逐渐增强,带着潮湿山雾的气息灌入山谷。
就在风速达到每秒六米时,仪器屏幕突然跳出异常波形??一段持续十七秒的复合音频,由三种不同声源叠加而成:一是风掠过岩缝产生的哨音,二是地下水流冲击空洞的回响,三是……人声。
确切地说,是数百人的合唱残片,男女老幼混杂,使用一种从未被语言学记录过的古苗语方言,歌词内容经AI初步解析,竟与《迁徙歌》前十二代版本高度吻合,却又夹杂着大量无法翻译的情绪符号??愤怒、哀恸、决绝。
“这不是记忆重现。”
李雯通过远程连线分析数据,“这是**集体意识的溢出**。
就像地下水渗透岩层,某些文化记忆并不依赖个体传承,而是沉淀在整个族群的生活空间里,只要条件合适,就会重新浮现。”
林浩然望着漆黑山坡,喃喃道:“所以龙婆梭不是‘学会’唱歌的人,她是被选中的容器?”
“或许。”
李雯顿了顿,“但我们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你来了之后才触发?”
答案很快揭晓。
第三天清晨,龙婆梭主动走出家门,拄着一根缠满红布条的桃木杖,领着林浩然一行人穿过寨子,来到一处隐秘山坳。
那里有一片被藤蔓覆盖的石壁,表面布满风化严重的浮雕:人群背负包裹翻越高山,孩童骑在牛背上哭泣,战士手持长矛面向远方,最中央是一位披发女子,双手捧着一口大鼓,嘴大张,似在歌唱。
村民称此地为“哑谷”
,传说每逢大灾之年,总有人在此听到亡者歌声,随后便有人疯癫或失踪。
龙婆梭用桃木杖轻轻敲击石壁三次。
刹那间,整片山谷响起嗡鸣。
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从脚下大地深处传来,如同巨兽苏醒前的呼吸。
监测设备瞬间爆表,所有频道都被一股强大而有序的低频占据,频率恰好落在人类听觉阈值边缘??4.3赫兹,正是脑电波θ波(深度冥想与梦境状态)的典型频率。
林浩然感到一阵眩晕,眼前景象开始扭曲。
他看见无数身影从石壁中走出,穿着远古服饰,脸上涂着赭红颜料,口中吟唱着与昨夜录音完全一致的旋律。
他们不是幻象,而是以某种全息投影般的形态真实存在,连衣袂摆动都清晰可见。
他意识到:这不是AR增强现实,也不是VR虚拟体验。
这是**时空褶皱中的重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