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明孝宗见他这么正直,于是作罢。
后来,刘吉不但自己拒收礼品,一旦知道皇帝收了什么礼物,都要上疏请皇帝不要收,弄得明孝宗退了很多次礼。
甚至国外的贡品刘吉也说不能收,吐鲁番(今属新疆)进贡了一只狮子,孝宗非常喜欢,令内阁颁赦嘉奖使者,并让宦官送去。
刘吉又义正辞严:“他是朝贡国,送就送嘛,不需要这么优宠!”
硬是不颁这道赦令,明孝宗也只好作罢。
见皇帝服软,刘吉还来劲了,写了一篇宏论,论述养一只狮子要花多少多少钱,这是奢靡,要解决也很简单,把它饿死不就行了!
刘吉还不断劝谏明孝宗减少宴请和游乐,还说:“如果有大臣援引宪宗朝典故想开宴乐,陛下要立即援引太祖太宗的典故斥退!”
这既表明了他清正勤俭的品质,又和奢靡腐败的宪宗朝划清了界限。
至此,“纸糊三阁老”
终于全部退场,其实这三人很有代表性,《明史》称“安贪狡,吉阴刻,诩稍优。”
万安是真正的奸臣,一开始就明确了紧跟万贵妃和诸阉的路线。
刘诩本来是还不错的清官,但战斗意志不强,遭受打击后有点自暴自弃,成了随大流的混子,这也是大环境埋没人才的无奈。
最有意思的是刘吉这个狡猾的墙头草,贪官奸臣得势时,他卖力地整人,一旦发现风头变了,摇身一变又成了一代能臣。
其实他们也代表了当时官场上大多数人的状态,极端的忠臣和贪官毕竟都是少数,大部分人所表现出来的品性是可以随着环境而改变的。
至于“泥塑六尚书”
就不——详细介绍了。
一则公卿毕竟没有宰相重要,内阁有“洗屌相公”
“棉花阁老”
卖力表演,他们又能怎样呢?二则其实他们好像也算不得大奸大恶,像刘诩那种随大流的混子居多。
不过六尚书中唯有一位值得一提,便是兵部尚书张鹏。
这个张鹏并非别人,正是前文所说,明英宗天顺元年配合杨瑄召十三道掌道御史联名弹劾石亨、曹吉祥时的那位掌道御史张鹏。
张鹏任兵部尚书的时间其实也不长,从成化十八年(1482年)三月至二十一年(1485年)闰四月退休,前后三年而己,便被很不幸地扫进了“泥塑六尚书”
这个笑柄组合。
张鹏是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进士,初为御史,颇为正直,第一封上疏便是劝诫皇帝不要收礼,并说:“用利益事奉君主,应该是臣子的大忌。
每逢节庆,臣子们进奉那么多财物,若非贪污受贿,哪来这么多余财?而且天下都是皇上的,要这些钱干什么呢?建议把这些都停掉,以塞奔走谄媚之途。”
景泰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张鹏一时声名鹊起。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杨瑄召集御史联名弹劾石亨、曹吉祥,张鹏时任都察院掌道御史,顿时热血沸腾,召集了全部十三道掌道御史联名出劾。
结果御史们一败涂地,被石亨全灭。
杨瑄、张鹏遭罪最惨,最初被判死刑,后改流放辽东充军。
直到明宪宗登基,众臣纷纷举荐英雄复官,并很快越级提拔为福建按察使,张鹏才咸鱼翻身。
监察御史是正七品,按察使是正三品,这么多年苦还是没白受。
不过很显然,经历了这么大的挫折,张鹏的心理素质变化很大。
《明史》称张鹏“初为御史,刚直尚气节,有盛名。
后扬历中外,惟事安静。
阁臣万安、刘吉辈专营私,鹏循职而已,不能有所匡救。”
内阁九卿六科十三道联名出劾,如此气势恢弘的大战役,推进到最后一步居然搞成了烂尾工程?官员们的气愤可想而知,这次大家都将恨意积往了临阵退缩的张鹏。
不久又有一位奸民章瑾通过进献珍宝,让太监说服明宪宗授其为锦衣卫镇抚使(从四品武职),让兵部拟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