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首先是各地和军营中的镇守太监、监枪太监一律革除;其次是劝说明世宗严厉告诫身边的太监们老老实实做好服务员工作,不得干政;东厂虽然保留,但行为收敛,不得擅自外出刺探案情。
所以,终世宗一朝以及其后的穆宗朝半个多世纪,宦官之弊得到治理,这一系列举动一度让明世宗被误认为是一位奋发有为的少年贤君。
张璁也因为这一系列力压太监的强力举措,得以和文官极大地缓和了关系,但在青词这件事上,他最终还是被定性为一个谄媚皇帝的谗臣,为文官们所鄙夷。
明世宗以青词为标准,挑选宠臣,算得是权谋史上的一个创新。
中华帝国早早地抛弃了世袭官制,庞大的文官系统是从普通公民中挑选人才来充任的。
那从上亿普通公民中挑选出这三千多人,标准是什么?文官们自己的标准是读书读得好的就是好人,该当好官。
明世宗偏偏要换个标准,写青词写得好的才是好人,才该当好官——然后咱们看到底谁当官。
张璁还曾撺掇明世宗干另一件大事——改进士独大为三途并举。
所谓“三途”
是指进士、举人、岁贡三种入官的途径。
进士是顶尖学历;举人是次一级的学历;岁贡则是地方每年向朝廷推荐人才,在魏文帝(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后、隋唐科举考试制度发轫之前是中国的主流选官方式。
明代的科举制度己经很成熟,也非常严格。
三千多个重要职务必须由进士充任,主要包括京官、都布按三司主官、府州县主官;举人主要充任府州县下设的中层干部(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局长);岁贡生主要充任各级政府的低级文员。
而且进士出身的官员被称作“清官”
其余官员被称作“浊官”
这里的“清官”
不是和“贪官”
相对应的概念,而是和“浊官”
相对。
所谓“轻清上腾,重浊下凝”
清官在京官、地方主官这条上层路线流动晋升,浊官则在各级地方政府的中下层路线流动晋升,形成“清浊分流”
其实就算是进士,如何任用也是由考试成绩客观决定的,一甲、二甲、三甲、庶吉士的任用方法皆有规制,不由任何人随意支配。
人事制度越严格、越客观,就对企图揽权的人越不利,因为这样他们就无法自由安排“自己人”
去占据重要官位。
中华帝国自唐宋以来这种严格以考试成绩决定仕途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权力,避免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现在张璁实际上是想放松这种束缚。
张璁最初作出这种尝试是因为他初入阁时,诸多翰林官耻于与其为伍,不听从号令,让他根本无法开展工作。
张璁大恨,吹毛求疵地找到他们各种纰漏,将二十余名翰林官均贬出翰林院。
但赶走这些人又怎么办呢?这些官位还是需要人来填呀,按规矩还是得进士,而且按理说还必须是一甲或者庶吉士,张璁根本找不到那么多符合条件的人,就算找来一样也不会听他的话。
翰林院、中书科倒是有很多低级文员似乎对张璁很恭敬,但他们又不符合条件,当不了翰林官。
于是张璁省悟症结的关键,提出放宽限制,三途并举,不一定只有进士才能当这些官。
张璁提出的理由当然冠冕堂皇,大致就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之类的,只要是好的人才就应该用到好的岗位上之类。
但所谓“人才”
这个标准怎么确定?科举考试本身是一个很客观、公正的选拔方式,也是一道坚实的防火墙,严防着结党营私者提拔“自己人”
占据官位。
张璁提倡以更宽松的规则选官,无非就是想绕开这道防火墙而己。
历史表明,张璁的这个企图完全是失败的,甚至激起严重反弹,明朝恰恰就是在嘉靖朝形成了愈发严格的选官制度,幸进之门愈发被堵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