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当中国尝试在国际粮食市场上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才知道“中国需求”
在实现时之难、之险、之不可能。
还是以大豆为例。
四大跨国粮企不但能够控制进口大豆的定价机制、质量认证标准以及签订保护卖方利益的条款,还能通过参股下游生产企业,让中国买家不得不高价购买其原材料。
精密的布局让四大跨国粮企拥有了针对中国的诸多不平等锐器。
《三农直通车》对此做了“一线报道”
。
首先看跨国粮企在掌握大豆的质量认证标准上是如何大赚中国之钱的。
谁都无法相信,美国人运到中国码头的大豆杂质率每每都精准到合同规定的2%!
何勇是国内一家粮食央企的高层,他考察过大豆最主要的产地巴西和美国。
在这两个国家的田间,他看到类似的场景:大豆收割全部采用收割机机械化操作,“从田间收割的大豆,杂质率不足0.5%。”
但是,美国产的大豆运到中国后,杂质率已经精准地达到2%,“恰恰,我们合同上签署的杂质率就是2%。”
何勇表示,同样情况下,巴西大豆运往中国,杂质就比美国大豆少得多。
何勇观察,美国大豆的杂质“主要是玉米、粉尘、秸秆等等,我们统称为码头经营性杂质”
。
类似情形也发生在另外一家央企身上,“我们考察的时候了解到,国际粮商在收购的时候,与豆农签订的合同是,杂质率不到1%,而与我们签订的合同是,杂质率3%”
。
想改变有关杂质率的合同条款并不容易。
目前中国有60%以上的压榨工厂,被国际四大粮企持股,“因为存在着持股关系,购买大豆的压榨工厂不会对股东提出这样的要求。”
再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利用合同保护卖方利益的。
目前中国企业与四大传统国际粮企ABCD签订的是卖方协议,而卖方协议通常是保护卖方利益的。
不平等首先体现在定价依据上。
因为这四大粮企都是美国企业,所以中美双方大豆交割价格依据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制定。
中国企业认为这一定价方法并不合理。
“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美国大豆产量不好,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大涨,而此后,预计大豆的另外一个主要产区南美大豆将会获得丰收,价格应该下降,可是卖家还是要求以涨价后的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结算。”
每年秋季冬季,是南美大豆的播种季节,美国大豆的销售旺季,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此时连创新高,使得美国豆商获取了高额的市场利润;而当4~5月份南美新大豆上市之后,就会赶上CBOT大豆期价快速大幅下挫,这样,以CBOT大豆期价为基准价格的的国际市场定价自然下降。
但是,当中方提出改变价格制定方式的时候,“卖方非常敏感,并且坚决反对”
。
目前世界大豆产量是2.6亿吨,美国产量9000万吨,南美产量为1.6亿吨,中国产量为1000万吨。
据透露,中国买家曾经提出过自己的结算方式,“按照产量占比,美国芝加哥期货价格占50%,巴西价格占30%,大连期货交易所价格占30%。”
在与ABCD讨论的时候,“受到了它们的抵制”
。
谈不下去的原因仍然在于,中国的大豆压榨企业大部分掌握在这些跨国粮企手中。
它们并不指望这些压榨企业创造利润,它们只靠向中国出售高价大豆就行了!
保护卖方利益还给中国购买者带来多方的不平等待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