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他们认为,未来我国粮食供需形势主要表现为:1.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加,粮食增产难度加大;2.粮食需求总量逐年增加,结构性矛盾加大;3.在中长期内,我国粮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以单志广研究员为首的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对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持相对乐观的意见。
他们认为,1.世界上能够生产粮食的土地非常充足,粮食生产潜力完全可以满足世界粮食的未来需求,我国利用的国际大米、小麦等市场不存在可供性方面的问题;2.虽然我国人口众多,但我国的粮食产量增量完全可以解决人口增量的需求,我国的“大国效应”
并不明显;3.我国粮食供给安全线应以95%的自给率为警戒线,净进口粮食以不超过国内消费总量的5%左右为好;4.2010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将达到1100万吨,2015年将达到2200万吨,这将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严峻的考验。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朱信凯教授,2012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主讲第28次专题讲座时,总结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概念的“三阶段论”
:1.粮食安全的第一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粮食还没有满足消费需求,需要整个社会不遗余力地将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这一阶段的粮食安全可以表述为,随时向民众供应足够的基本食品,简言之,就是人人有饭吃,整个社会刚刚进入温饱阶段。
这一时期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重点是总量保障。
改革开放以前是比较典型的第一阶段。
2.粮食安全的第二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中等水平。
其基本特征是粮食生产已经可以在总量上满足需求,社会已经摆脱了粮食短缺的困扰,其他食品如水果、蔬菜、肉禽蛋鱼等丰富起来,人们的选择性明显加强,小康社会的种种特征日益明显。
这一时期粮食商品化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接近50%。
这一阶段粮食安全可以表述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并买得起粮食,整个社会已进入小康。
这一时期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重点转变为保证流通。
3.粮食安全的第三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化水平时期。
二元经济结构得到根本改变,粮食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规模化和机械化。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对粮食的消费趋于平稳。
在粮食消费中,人们更多关注已不是总量和品种问题。
这一阶段的粮食安全可以表述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
在这一阶段,粮食的消费在人们日常消费食物中的比重开始显著下降,其他食物消费的重要性逐渐高于粮食,粮食安全将逐渐让位于食品安全或食物安全。
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重点转变为食品的营养和卫生保障以及随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食物偏好。
朱教授断言,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强调逐步以食物安全取代粮食安全,扩大对粮食安全认知的内涵和外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粮食安全,企业界也有其独特的看法。
我国粮油龙头企业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认为,粮食安全是指粮油食品安全,不仅包括谷物安全,还包括油脂油料、食糖、肉蛋奶等安全;不仅包括原粮安全,还包括制成品安全,即食品层面的安全。
粮油食品安全第一层面是数量充足与价格稳定。
既包括短期总量安全,也包括长期总量安全、品种结构安全、区域结构安全等,同时政府需要维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第二层面是质量安全。
第三层面是产业安全,主要指本国产品和企业竞争力不足带来的产业安全问题。
他还判断,我国粮油食品短期总量安全基本可以保障,但长期总量安全、品种安全(不同品种自给率差异较大、优质品种不足)、区域安全(主要是出现主销区供求不平衡问题)、食品安全和产业安全面临挑战。
全球粮油食品市场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趋势使得我国未来粮油食品安全面临更大挑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