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二节粮食安全:国家的责任
banner"
>
一、粮食是商品,但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在所有人眼中,粮食是商品。
它在市场中进行交易,人们必须拿钱去购买,质量差的便宜,质量好的贵一些。
以钱易粮,天经地义。
但在诸多学者看来,粮食产业具有公益性、弱质性、风险性和生态性特征,在公共管理领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与教育、环保、公交等体系一样,也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国家必须承担起向其民众足量、稳定、及时供应粮食的责任,以及向粮食供应者,也就是农民提供支持与补贴的义务。
可以从两方面判定粮食的公共产品属性:一是从粮食需求方,也就是消费者角度看,粮食必须是供给充足且价格平稳、供应及时的,也就是说,其供应弹性非常低,国家必须像提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一样,为消费者获得粮食保障最终埋单。
无论是从防范特大灾害和重大突发性事件出发,还是从保障供应、稳定物价、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角度出发,国家都应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粮食生产体系、储备体系、供给体系,形成并保持自有的、有效的粮食供给和保障能力。
因为不同于其他商品,粮食是生存必需品,哪怕是暂时的短缺或价格暴涨,都可能在民众中引发抢购风潮甚至骚乱。
即使不是主粮,在通货膨胀背景下,其他农产品也可能发生波及全国的抢购热潮。
2010年“蒜你狠”
(抢购大蒜)、“豆你玩”
(抢购绿豆)、“姜你军”
(抢购生姜)等即是明证。
政府如果无所作为,不能向公众提供有效信息并及时调运相关物资确保供应,此类抢购潮将极有可能推高民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带动物价的全面上涨,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
粮价是百价之基,即使在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近几年来我国之所以还没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情况,与我国小麦、大米、玉米等主粮生产年年增产丰收、库存充足、国家调控能力强大有密切关系,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整个社会都可能陷入混乱之中。
我国人口众多,城市人口规模大,乡村人口多且分散,粮食需求具有放大效应,粮食供给保障具有特殊性和艰巨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国情和粮情,国家更应该将粮食视为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公共产品,把粮食生产与供应作为头等大事,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对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投入的方针,始终把手中有粮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条件,做到以产供需、以储保缺、以丰补歉,确保老百姓能得到充足、安全、及时、价格平稳的粮食供应。
延伸阅读:刘晓雪谈粮食的公共产品属性北京工商大学刘晓雪副教授在分析了研究界有关“公共产品”
概念认识的四个阶段后认为,粮食既不是纯公共产品,也不是纯私人产品,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二重性。
她认为,基于“粮食是安全的”
和“粮食可通过市场机制达到最优配置”
的两大假设,粮食具有排他性消费和竞争性消费的特征,因而可以视为私人产品。
但以下因素又使粮食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一)粮食安全符合公共产品属性。
对于粮食安全,以价格为核心的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出现了市场“失灵”
,这就需要政府来矫正和弥补。
(二)粮食储备是公共产品。
粮食储备是指国家为了满足粮食安全的需要,以及平抑市场价格波动的需要所建立的储备制度。
它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种手段,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三)粮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