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我想重启‘静默对话工程’的交互设计。”
他说,“现在的系统太被动了。
它等着人来听,来写,来忏悔。
但我们能不能让它更像一面镜子?让人在倾听别人的同时,也照见自己?”
李念皱眉:“你是想引入心理映射模型?可那会涉及深层行为预测,伦理委员会绝不会批。”
“我不需要预测。”
林小满摇头,“我只需要呈现。
比如,当一个人连续十次聆听某段音频后,系统可以问他一个问题:‘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做什么?’然后根据他的回答,播放一段平行情境的模拟对话??不是审判他,而是让他看见另一种选择的可能性。”
会议室陷入沉默。
良久,技术主管低声说:“这相当于构建一个‘道德推演空间’……但如果用户回答‘我会举报他’,系统该怎么回应?”
“就告诉他:‘那你现在为什么还会来这里?’”
林小满平静地说,“真正的救赎,不是来自外部的宽恕,而是内心的不适。
我们不需要改变所有人,只要让哪怕一个人在睡前多想五分钟,就够了。”
会议持续到凌晨两点。
最终达成共识:开发“镜像回响”
测试版,仅限内部试运行,所有数据加密存储,不对外发布。
第七天,系统原型上线。
第一个试用者是陈默。
他选择了1967年一位女教师被迫烧毁丈夫日记的案例。
当系统问他“如果你是她的丈夫,希望她怎么做”
时,他脱口而出:“烧了吧,至少能保命。”
屏幕沉默了几秒,随后浮现一行字:
>“可如果连记忆都烧光了,活下来的人,还算活着吗?”
陈默当场愣住,久久无言。
第二天,他提交了一份长达八千字的反思笔记,讲述自己祖父曾在运动中揭发同事的经历,而家族三代人从未提及此事。
“我一直以为那是为了生存。”
他在文中写道,“但现在我才明白,有些事比死亡更沉重??比如一辈子不敢提父亲的名字。”
两周后,“镜像回响”
正式接入“静默对话工程”
。
访问量激增,尤其是35岁以上群体占比超过六成。
许多人在离开前留下纸条,塞在展馆角落的“遗忘信箱”
里:
>“我当年签字同意拆除烈士纪念碑,今天我把那张文件复印件带来了。”
>“我妈临终前说,她后悔没去送周文昭最后一程。
我现在替她说一声:对不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