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俞天指着残卷中的插图,“郭守敬用不同长度的律管对应不同节气,律管长度与节气间隔呈线性关系。
我们可以把引力场强度当作‘律管长度’,时间膨胀系数当作‘节气间隔’,构建换算模型。”
墨守突然开口,青铜罗盘的指针开始不规则转动:“母板上的符号也在呼应——你看,这三行刻痕的长度比是9:8:7,正好对应《授时历》中黄钟、太簇、姑洗三种律管的长度比。
或许这就是换算的关键参数。”
林夏立即将9:8:7的比例代入公式,结合开普勒-452b的引力数据,构建出“星系时区”
换算模型。
当模型运行时,控制台的屏幕上,红色的时间偏差曲线逐渐向蓝色的预计曲线靠拢,最终稳定在“误差±11分钟”
的范围内。
“太好了!”
陈默兴奋地拍手,“按这个模型计算,下次跳跃的时间偏差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完全能避开激进派的防御周期峰值。”
俞天却没放松,他盯着模型中的“时间基准点”
——也就是换算时采用的初始时间坐标,突然想起《授时历》中的“上元积年”
:“林夏,调取‘上元积年’的计算方式,对比归墟导航系统的时间基准。”
“上元积年”
是《授时历》中设定的历法起点,指从远古某一时刻到编订历法时的总年数,郭守敬通过复杂的天文观测,将其定为“至元十八年辛巳岁天正冬至”
,并计算出该时刻日月五星的位置,作为历法推算的基准。
林夏将这一基准的时间参数转化为宇宙标准时间,再与归墟导航系统的时间基准对比,数据面板上突然弹出“周期关联度89%”
的提示。
“归墟导航系统的时间基准,是以76年为一个周期进行重置,而《授时历》中‘上元积年’的推算,也隐含着76年的周期——每76年,日月五星的相对位置会回到近似初始的状态。”
林夏的声音带着震惊,“两者的周期计算方式虽然不同,但核心周期值的误差仅0.3年,关联度高达89%。”
墨守捧着青铜罗盘,指针在模型运行时剧烈震动,仿佛在呼应某种遥远的时间信号:“这不是巧合。
郭守敬当年修正的不仅是地球的历法,更是能与宇宙对话的时间语言。
归墟文明的时间基准,很可能也是基于同样的宇宙规律制定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就在这时,飞船AI突然发出警报:“侦测到开普勒-452b方向传来高频能量信号,信号特征与归墟激进派的防御系统一致,且信号频率正按76年周期的子周期变化。”
林夏立即解析信号,发现其频率变化曲线与《授时历》中“上元积年”
的周期曲线高度吻合:“激进派在调整防御频率,他们的调整周期,正好是76年周期的124,对应二十西节气的间隔。”
她将信号频率与矮行星的公转周期叠加,“更可怕的是,他们的防御峰值时间,与我们修正后的预计抵达时间,仅相差11分钟——正好是我们的航行误差范围。”
俞天的机械义眼切换至信号追踪模式,屏幕上显示出信号的发射源——不是开普勒-452b表面,而是那颗未标注的矮行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