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上,暗合摄政王注重实际权力的心理。
笔尖终于蘸饱了墨,悬在雪白的宣纸上方。
顾承安的手,初始还有一丝微不可察的颤抖,但当第一个字落下时,便迅速稳定下来。
他融合了原主十年的书法功底和自己那份军人特有的精准与控制力。
他写下开篇第一句:“臣闻,圣人之治天下也,非执一不变之规,必因时制宜,以济苍生。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上古有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以成其德,而终不失为商之忠臣;近世有周公旦辅成王,居摄践祚,安定周邦,而卒归其政于君。
此皆权宜之举,合乎时势,利于社稷者也。”
这段话,看似在引经据典,歌颂伊尹、周公的“权变”
之举,实则是在为当下摄政王的“代行君权”
寻找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撑。
伊尹放太甲,是为了教导君主,最终成就了一代明君;周公居摄,是为了稳定周初风雨飘摇的政局,最终也还政成王。
用这两个典故,既肯定了摄政行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
与“必要性”
,又隐晦地提醒摄政王,其最终目标应是“成君德”
、“安周邦”
,并暗示了“功成身退”
的高风亮节。
笔锋流转,思绪如泉涌。
写到阐述时局艰难,需要强有力人物稳定朝政的部分时,一阵极不友善的视线从右侧传来。
顾承安的眼角余光捕捉到,那个锦衣公子周世安不知何时已经停下了笔,正微微侧身,用一种审视和挑剔的目光斜瞥着他的答卷。
察觉到顾承安的回视,周世安非但没有丝毫收敛或避讳,反而嘴角勾起一抹毫不掩饰的讥讽冷笑,用口型无声地吐出三个字:“落第……书生。”
顾承安心头一凛,一股怒意混合着原主残留的屈辱感瞬间涌起,但他旋即强行压下。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聚焦于自己的试卷上,心中冷笑:“幼稚的挑衅。”
他定了定神,继续写道:“……今天子冲龄践祚,未能亲政。
内有漕运积弊,民生维艰;外有北戎寇边,烽火时惊。
正此国事多艰、人心思定之际,若事事拘泥常经,则政令难出紫宸,恐误国事;然若权臣无度,专擅威福,又恐上失君道,下逾臣节,滋生祸端。
故臣愚以为,当今之计,莫若仿先贤之意,循《周礼》之制,暂设‘摄政’之位,明定其权责范围,使能者得以尽其才,以安社稷,辅佐圣躬,然亦需时刻谨记君臣之分际,待陛下成年亲政,则完璧归赵,如此,方能上不负天子,下不负黎民,内安邦国,外慑强邻……”
这段话,堪称在钢丝上跳舞——表面上是在主张“规范”
摄政王的权力,为其设定“权责范围”
,看似是对皇权的维护和对权臣的约束。
但实际上,“仿周礼设摄政”
、“明定权限”
恰恰是在为摄政王长期、稳定地掌握实权,提供制度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依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