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我们希望帮助的不只是被欺凌的孩子,还有他们的同学和老师。”
她说,“因为一个理解、包容的校园环境,才是孩子摆脱欺凌阴影的关键。”
除了个体层面的支持,林婉还特别重视团体心理活动的设计。
她的团队开发了一系列“阳光伙伴营”
,邀请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任务挑战、团队协作游戏等活动,在互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和共情。
“以前我以为只有顺从他们才能活下去,现在我发现,原来我可以有朋友。”
一个曾经沉默寡言的女孩在成长营结束时写道。
与此同时,林婉深知,许多青少年遭遇校园欺凌往往源于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早期创伤或群体压力。
为此,她推出了“校园对话”
计划,通过短视频、纪录片、校园巡讲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校园欺凌的心理机制,唤起更多人的理解与关注。
“其实他们不是不想反抗,只是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获得尊重。”
一位心理咨询师在一次分享会上说,“当我们愿意停下脚步,真正去看见每一个受伤的灵魂,校园才有可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安全岛。”
此外,林婉还与多家社会组织合作,推出“校园守护热线”
,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免费咨询与危机干预服务。
她还推动设立“同伴成长基金”
,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参与线下沟通课程,帮助他们拓展社交圈,缓解单一评价体系带来的压迫感。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帮助一个个孩子走出欺凌的阴霾,更是构建一个多元、健康的成长生态。”
她在一次公益论坛上说道,“当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可以不靠讨好别人来获得认可,这个世界才会真正变得真实。”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林婉也遇到了不少阻力。
一些学校管理层认为“小孩子打闹很正常”
,也有部分家长觉得“孩子太脆弱,吃点苦不算什么”
。
面对这些问题,林婉采取了“从点滴做起”
的策略。
她组织反欺凌讲座、情景剧演出,邀请已受益的学生现身说法,用真实的变化去打动更多人。
“以前我家孩子总是一回家就哭,现在居然能主动交朋友。”
一位母亲在分享会上激动地说,“原来不是孩子不懂事,是我们不懂怎么让他感受到被保护的力量。”
随着项目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主动申请加入“心灵桥梁计划”
。
一些地方政府也将其纳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
夜幕降临,林婉站在社区服务中心的窗前,望着一群正在院子里做游戏的孩子和陪伴他们的志愿者,笑声清脆悦耳。
她轻轻闭上眼睛,心中涌起一股柔软的力量。
“也许有一天,当每一个因欺凌而受伤的孩子都能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他们就不会再害怕黑夜。”
她低声呢喃。
风吹过,带着初春的暖意,也带着心灵的温度。
林婉睁开眼,目光坚定如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