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晓禾猛地站起身,心跳如鼓。
这不是记录,这是召唤。
她迅速召集团队,启动“记忆共振网络”
的深度扫描模式,将青铜牌匾上的纹路图像上传,并附上那段音频中的关键词:“归名之墙”
、“禁歌令”
、“芦笛与红绳”
。
数据库响应极快,几乎瞬间弹出一条高匹配度线索:甘肃酒泉附近一处未登记的地下岩穴,二十年前因地震导致地表塌陷而短暂暴露,后被当地政府封闭。
当时有村民报告称,洞内墙壁布满刻字,还有人听见夜晚传出断续笛声,但考古队进入后一无所获,仅带回几片陶片,上面文字无法破译。
晓禾立即联系敦煌研究院协调调查许可,同时通知西伯利亚归来的地质学家加入行动。
更令人意外的是,那位吹响骨笛的老牧民之子主动请缨:“我父亲临终前说过,草原上有句古谚:‘当妹妹的名字回家,姐姐的魂就开始流浪。
’我想,她是时候该安息了。”
七十二小时后,队伍抵达酒泉。
当地官员起初阻挠,称该区域属军事管制带边缘,不宜开放。
但当晓禾展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发的“人类集体记忆保护项目”
特许文件,并播放那段视频时,一位年迈的地方文化局长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我知道那地方。
我爷爷是当年封锁现场的负责人之一。
他说,进去的人会‘听见不该听的声音’,出来后全都失语了。”
他递来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钥匙:“这是我爷爷藏了一辈子的东西。
他说,等‘唱歌的人回来’,就交给她。”
众人随向导深入戈壁,抵达一处隐蔽的山口。
铜钥匙插入岩缝中一道隐形锁孔,轰然一声,地面缓缓裂开,露出螺旋向下的石阶,每级台阶上都嵌着一枚人牙形状的石雕,排列成北斗七星的模样。
空气潮湿阴冷,越往下走,墙壁上的刻痕越多。
有些是名字,有些是诗句,更多只是简单的符号??一个圈代表团圆,一根线代表等待,一朵花代表希望。
而在某些转角处,竟出现了与“阿婆树”
叶片上完全相同的金色字体:
>“我不怕被忘记,只怕从未被记得。”
>“如果你读到这里,请替我说一句:我还爱这个世界。”
>“我的名字叫阿?,死于永初二年饥荒,葬在村东槐树下。”
阿依古丽颤抖着手拍照:“这些不是单个人的遗言……这是千年来的‘沉默者墓志铭’!”
行至底层,豁然开朗。
一座圆形大厅呈现在眼前,直径约五十米,穹顶绘有星图,竟是东汉时期的天文体系,精确到岁差变化。
大厅中央立着十二根石柱,与西伯利亚祭坛如出一辙,只是这里的石柱顶端并非玉石,而是十二支形态各异的笛子??竹笛、骨笛、铜笛、陶笛……每一支都断裂或残缺。
最中央,则是一座双人雕像:左边是老年乌尔娜,手持完整芦笛;右边却是年轻版的卡兰,手中却拿着刻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