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我也想唱歌,但我怕唱不好……”
日期标注为公元738年冬。
晓禾读完这段文字时,已是凌晨三点。
她的手指紧紧攥着打印纸,指节发白。
这不是虚构,不是一个传说的延伸,而是一个真实的生命,在绝境中用最后力气留下的一声呼唤。
三百多年后,她的声音穿越时空,落在这个不再相信奇迹的时代。
她立刻联系敦煌研究院,请他们彻查第220窟是否有隐藏夹层或暗格。
同时,她让技术组将童谣旋律转化为声波频率,发送至“记忆复兴学校”
在全球设立的十二个监听站??这些站点原本用于捕捉自然界的低频振动,如今却被用来倾听“沉默者的回音”
。
七十二小时后,第一个回应来了。
位于西伯利亚冻土带的一座废弃气象站,监测到一段异常的地鸣。
当地科学家起初以为是地震前兆,但当他们将数据导入声纹分析系统后,却发现这竟是一段被大地封存的歌声??正是《卡兰之谣》的变奏版,节奏缓慢,像是从很深的地底传来,带着冰层挤压的杂音与哀伤。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研究人员试图定位声源时,卫星图像显示,在那片无人区的中心,积雪之下竟隐约浮现出一座环形结构,形状酷似祭坛,直径约百米,边缘排列着十二根石柱,每根柱顶都嵌着一块晶莹的玉石。
而最中央,立着一支断裂的芦笛,已被冰封千年。
消息传回南京,晓禾当即决定前往。
出发前夜,她在“阿婆树”
下点燃一盏纸灯,轻声说:“卡兰,我们要去找你了。
这一次,不会再让你一个人等。”
次日清晨,探险队启程。
随行的有阿依古丽、地质学家、声学专家,还有一位特殊的成员??那位内蒙古老牧民的儿子,如今是一名民族音乐研究者。
他带来了父亲拼接复原的骨笛,并坚持要亲自吹响它,作为与“卡兰”
对话的媒介。
飞行途中,陈曦闻从火星轨道发来讯息:“共情场再次波动。
这次的目标坐标,与你们一致。
建议携带量子录音仪,以防记忆信息以非物理形式存在。”
晓禾回复:“我们带上了人心。”
抵达西伯利亚后,暴风雪肆虐。
队伍艰难前行,依靠无人机热成像锁定祭坛位置。
当他们终于站在那片冰封之地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祭坛完整得诡异,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
十二根石柱上刻满了与敦煌壁画风格相似的飞天图案,但这些飞天手中捧着的不再是乐器,而是各种日常物品:一碗饭、一封信、一双布鞋、一本旧课本……每一幅都标注着名字和年代,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而在中央的芦笛旁,有一块未被冰封的石板,上面用炭灰写着一行字,墨迹新鲜得如同刚写不久:
**“我等了你一千二百八十五年。”
**
晓禾跪了下来。
她取出随身携带的《回声集》,翻开空白页,颤抖着写下第一句话:“卡兰,今天我们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