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左丘明说:“孔子是当今的大圣人。
圣人一当政,犯错误的人就很难保住自己的官位。
您要任用孔子,却又想和三桓商量,他们怎会支持您的主张呢?”
鲁定公不解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同意?”
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从前,周朝有个人很喜欢毛皮大衣,同时也很喜欢美味肉食。
他想做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办桌味道鲜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儿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
话还没说完,狐狸和羊儿便都躲藏了起来。
因此,五年过去了,这人一件皮大衣也没做成;十年过去了,一次牲祭也没做上。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周人的谋略不对。
你打算任命孔子为司徒,却召集三桓来商量,这同与狐狸商量做皮大衣、与羊儿商量做牲祭是同一个道理。”
左丘明这样说是因为孔子主张削弱三桓,加强君权,曾向鲁定公提出“堕三都”
的建议。
“三都”
指三桓的三个据点: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睩邑和孟孙氏的成邑。
“三都”
是三桓对抗公室的私有据点。
由于三桓住在国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
对三桓本身来说同样也是一种威胁。
孔子通过游说曾一度使鲁公拆掉了叔孙氏的睩邑,如此这样,左丘明冷静地分析了三桓不会支持鲁定公任用孔子的原因,看到了三桓与孔子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鲁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见时,他便用两个寓言故事比喻说明,建议避开三桓直接任用孔子。
于是,鲁定公听从左丘明的建议,没经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3纂修史书为了着述历史,左丘明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里查阅档案。
回鲁后,孔子写了文字简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则写成了内容浩繁的《左传》。
《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
它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相传周公治礼作乐,鲁国保存了前代的多种礼乐制度和文献,所以鲁国一向有“礼乐之邦”
的美称。
西周灭亡后,周室文化在西方荡然无存,却在东方鲁国保留得相当完整。
当时鲁国的各种文献和档案资料,属于太史职掌收藏,左丘明既然为鲁国的太史,自然也就掌握了春秋时代中原最丰富的文献资源。
因此,左丘明能够写出《左传》这样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着也就不难理解了。
周敬王四十一年(约前479),晚年的左丘明,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
左丘明辞官还乡后,建立了左史书舍,开始编纂《左传》《国语》。
《左传》的编撰,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国思想史、史学史、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左丘明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终于完成了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