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明朝宋诩写的烹饪著作《宋氏养生部》就特别注明了:馒头有馅,蒸饼无馅。
宋明时期的馒头,更像今天的包子。
清朝开始,对带馅馒头和不带馅的馒头在叫法上作了区分:北方管无馅的叫馒头,有馅的叫包子;南方依旧管有馅的叫馒头。
馒头最初出现的时候,是用来祭祀的,因为它长得像人头。
原始社会流行“人首祭”
,祭祀祖先神灵的时候要用人头。
后来历史发展了,人类变得文明了,就改用人头形状的食品替代人首来祭祀,这样就出现了馒头。
民间还有种说法: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
诸葛亮当年进军西南蛮夷地区,胜利后班师回朝,在渡泸水时,巨浪滔天,无法渡过。
停留期间,由于瘴气湿重,很多士兵又都中了毒。
当地流传着一个说法:想要解毒和渡过泸水,就必须用四十九颗南蛮人的头当祭品来安抚泸水河神。
此时西南战事刚刚结束,本已生灵涂炭,诸葛亮不忍再杀害南蛮人,就下令杀牛宰羊,剁成肉馅,再用面团包成人头形状,上屉蒸熟,称为“蛮头”
,意为蛮族人的头。
然后用“蛮头”
在泸水边祭祀,最终得以渡江。
后来,人们觉得蛮头的名字太血腥了,就改称为“馒头”
。
这一说法太过传奇,可信度不高。
然而,馒头的出现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这是学界普遍认可的。
由此可见,尽管传说不足信,但可能有其历史起源。
21古人经常吃牛肉吗
我们看《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都很爱吃牛肉。
有人统计过,《水浒传》全书共有48处描写了吃牛肉的情节。
其中最著名的桥段是武松到景阳冈饭店:
酒家道:“只有熟牛肉。”
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
那么,古人真的经常吃牛肉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在农耕社会,牛是重要的劳动耕畜和运输工具,是家庭的重要财产,是严禁被屠宰吃肉的。
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立法明令禁止杀牛,例如在汉朝,杀牛等同于杀人,可以判死刑。
《淮南子》记载:“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到了唐朝,虽然废除了杀牛偿命的规定,但杀牛行为依然要被判一年半徒刑,或去做苦役。
所以古人是不能随意吃牛肉的,那《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为何总吃牛肉呢?
首先,他们吃的可能是老死、病死或意外死亡的牛,这样的牛肉是可以吃的,但需要官府的批准。
其次,《水浒传》里卖牛肉的多是乡野郊区的野店黑店,官府监管不到,偷偷摸摸卖点牛肉也没人管。
另外,梁山泊这些英雄好汉,多是和官府唱反调的,作者为了突出他们的反抗精神,所以专门吃官府保护的牛。
《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多来源于元杂剧,而元杂剧中最初的“梁山好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