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6章清凉世界五台山
banner"
>
北岳恒山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撒下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圈出一块三百平方公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
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渐大的同心圆。
在这个奇妙的同心圆内,由近而远,在山顶、谷底与密林中分布了五十七座红墙黄瓦的大小寺院。
这里历来是海内外佛教徒朝圣的地方。
那披着青松与白杨的岗峦,那映着鲜花与绿草的山泉,那阵阵的松涛和着悠悠的钟声,那绿茸茸的草地衬着古庙琉璃瓦上的夕阳,那从山谷里吹来的习习凉风,使这块小盆地的沟沟洼洼里,到处都有美的色彩与旋律,形成一个游览与避暑的胜地。
远在东汉永平年间佛教传入我国时,有两位从印度来的和尚,云游中国后,看中了这座山,便上书皇帝,说释迦牟尼在经书上说,文殊菩萨的道场原来就在中国的五台山。
于是皇帝便恩准在此修庙,从此历代香火相传,极盛时庙宇竟达三百多处,地方志上有此记载。
至于这山的风光之美,气候之好,又别有一段传说故事。
说当年文殊初到此山时,酷暑难熬,风沙蔽日。
有人说,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歇龙石”
,只要借来镇山,便可玉宇澄清,暑气永消。
于是文殊便去龙宫,指名要那块歇龙石。
老龙王说,只要你拿得动,便拿去。
这老和尚就施展法力,口中念念有词,一块偌大的青石便缩成一粒小丸,飞入他的袍袖,带回五台山。
可是那外出的小龙王回来时,发现丢了歇龙石,怒气冲天,便追到五台山区,四处寻找。
它将巨尾一扫,就把五个峰顶都削成了平台;利爪乱刨,在山顶上翻起无数黑石,至今这些石块还遍布满山,人称“龙翻石”
。
当然文殊自有对付它的办法,一声咒语,便飞起两座山,将这条恶龙镇压在山下。
现在五台山北面的繁峙县境内有一处秘魔崖,便是小龙王的被囚之处。
制服了小龙王之后,文殊将清凉石安放在一个山坡上,盖起一座清凉寺。
从此这五台山真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
这自然是传说,但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和改造自然的威力。
去年8月,我曾专程去造访过那块清凉石,它高与人齐,如炕面之大,面青色,有云纹,人坐其上,顿生凉意。
这么大的物体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一座大寺庙的院中,真不知它是怎样来的。
五台山的绝妙之处,是气候清新凉爽,所以又名清凉山。
去年,正当酷暑季节,我们一进五台山便立即被搂进了一个清凉的怀抱里。
这里多的是青松、白杨。
在台怀谷地南端有一寺,叫镇海寺,寺前寺后遍植古松。
这些松也长得奇,孤高的干子直指天穹,到顶上又横生出枝叶。
深深的绿,浓浓的荫,在这浓荫的庇护下,阵阵松涛,将人们身上的汗、心中的热,涤**得一干二净。
在谷地北口有一寺,叫碧山寺,这里是白杨的世界。
寺门前,有一片深幽的白杨林,它们一出土便密匝匝地挤在一起,细枝阔叶交错连理,风来枝摇叶动,将一轮烈日的炽焰筛成一缕缕的丝,一点点的亮,给人一种愉悦的清凉。
这两寺之间还有南山寺、显通寺、梵仙山、黛螺顶等,皆无寺不树,无山不林,四围远接天际的山顶高坡上全是层层的白杨、茫茫的劲松和如毡似毯的草丛。
整个小镇,连同谷里的人、车、马、房,还有那几十座寺院,一起被淹在这冷绿的大盆里,哪还有一丝的暑热能偷存下去?
除树多之外,这里的水也不少,台内各山各寺就流淌着泉水四五十处,清凉河水环绕台怀流过。
说它是河,倒不如说它是一匹飘动的锦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