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二节战地记者
banner"
>
一、战地记者的明星效应[1]
战争造就了一大群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战争是文学家和史书作者的一大永恒主题。
同样,战争的极端环境也催生出拥有特别魅力与明星效应的记者——战地记者。
那些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冒着生命危险去记录战争真实场景的新闻人。
无论是在世界大战的巨型舞台上,还是在局部战争的弥漫硝烟中,他们冒险犯难、出生入死,以实际的观察、敏锐的感触,把战况最及时、最具体、最忠实地报告给渴望一窥进展与真相的公众,把残酷与痛苦、英勇与牺牲、兽性的残忍与人性的光辉……一一呈现出来,使人们感动而深思并成为可流传的忠实纪录。
据《新闻学大词典》解释,“战地记者(o)”
,是“被派去报道一场战役的报人”
。
今天,随着媒介的发展,不妨把前面的定义扩大一些,将其解释为“在战场上主要通过目击采访,对战事进行报道或评论的新闻工作者”
。
战地记者的别称是随军记者,而不是军事记者。
军事记者在英美是指新闻媒介中专门报道军事事务的专业记者,在苏联则是军事报刊机关的固定编内撰稿者,为报刊组织和准备素材,编写文章、通讯报道等。
和平时期,没有战地记者,而军事记者则照常工作。
战地记者既包括文字记者,也包括画家、图片摄影师和电视摄像师。
战地报道不同于战争新闻,它是战地记者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称目击报道。
作为大众媒介和战争联姻的产物,16世纪以来的历次战争中都可以看到战地记者活跃的身影。
被新闻史学家称为“世界第一个战地记者”
的英国人威廉·拉塞尔爵士,对英国远征军伤兵卫生状况和伤亡的报道引起英伦三岛的悲伤和震惊,使当时的英国内阁倒台、英军司令易人、南丁格尔小姐走上前线。
著名作家中也不乏著名战地记者,如阿列克谢·托尔斯泰、杰克·伦敦、海明威、爱伦堡、温斯顿·丘吉尔便是由知名战地记者走上世界政治舞台的。
19世纪末,战地记者在中国出现。
1898年8月,梁启超在《时务报》的发刊词中写道:“现当日俄战争之际,本馆特派一观战访事员随时通信。”
北伐战争期间,我国出现了一批较为知名的战地记者,如摄影记者王小亭和《新闻报》的顾执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在世界战地记者的激烈竞争中,人们听到了中国记者的声音。
范长江、孟秋江和陆诒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掀开了中国战地报道的新篇。
在剑桥攻读硕士学位的萧乾穿梭于西欧战场,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向国内传递战时欧洲新闻。
1991年的海湾战争吸引了世界各国众多的战地记者,总数超过5000人。
这其中就有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多家中国新闻机构的记者。
进入21世纪,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战场上,中国新闻机构在与世界大媒体的新闻竞争中显示了实力,中国记者的身影成倍增加,涌现了一批战地记者,迅速为本国民众熟知。
二、战地记者的“非战斗人员”
地位[2]
战地记者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战斗人员转向非战斗人员的过程。
19世纪,战地记者与军人有时很难区别,他们有的身穿戎装,有的甚至冲锋陷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