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一节客观性的制约因素
banner"
>
国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客观和报道形式的客观。
内容客观要求报道必同事物本身一致,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报道形式的客观,是指在表述形式上要避免随意性,避免作主观的猜测、推断或结论。
在这里,报道内容的客观是首要的,内容的客观是基石;报道形式只是基石上的建筑物。
由于国际新闻报道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它的报道对象包括自然灾害、发明创造、动乱和战争、社会变革、政府更迭等。
上述报道的对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矛盾和变革。
一般而言,在前一类新闻报道中体现客观性尚易做到,而能否在后一类新闻的报道中体现客观性,则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一、客观的隐蔽性
从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客观世界是可知的,同时,认识过程又是艰巨和复杂的。
这种复杂性和艰巨性是由人类认识的对象——客体,即自然界、人类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的。
如前所述,国际新闻报道的对象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同时又是永恒发展的,有其内在规律。
但是,国际新闻报道对象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状态,并不是直接显露出来的。
事物的本质往往隐蔽在无数的现象之中,这就是客体——报道对象的隐蔽性。
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而且,这些因素有时往往以互相矛盾、互相排斥或互不关联的表象出现在人们面前,造成了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障碍。
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期,亚洲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因金融危机的冲击受到很大的影响。
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经济和政治制度,还是整个国际局势对这些地区影响的结果?要得出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就必须克服由客体隐蔽性造成的障碍,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然而,客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这种障碍的克服不是轻而易举的。
二、“思维偏移”
现象
“思维偏移”
现象是从主体角度而言的,指实践上的局限性影响了思维的正确性,从而造成了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记者是认识的主体。
由于主体的认识受到客体和主体本身状况的制约,因此,从主体的个体角度看,“思维偏移”
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例如,某国发生政变,记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内情是很困难的,因为当时没有进行实践上深入考察的可能性。
因此,记者必须通过间接了解和判断进行报道。
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思维偏移”
,即在有限的时间内,由间接和部分直接的事实以及合理的推断,得出或多或少偏移事物本质的结论。
这种“思维偏移”
是由于认识过程中的“脱节”
而引起的,而这种“脱节”
又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事物的本质需要时间才能显露出来。
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