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四、有的会议比较枯燥,有的比较专业
一些比较专业的会议,如国际质谱学会议、国际信息技术会议、国际数学大会等,当记者被专业词汇、术语难倒时,是很难找出有价值的新闻的,更不要说写出深入浅出的报道了。
因此,报道这些会议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五、“马拉松”
式的会议需要耐心和体力
新华社前驻日内瓦首席记者张振东说,1993年四五月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人权大会第四次筹备会议,连续开了20天。
记者们被拖得筋疲力尽。
会议最终在凌晨结束时,记者们还必须坚持发稿。
这样的经历可以说每个采访过会议的记者都曾经有过。
新华社记者王怀智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1977年6月,他参加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经济会议(又称南北对话)的报道。
由于分歧大,会期一再延长,最后竟连续开了40个小时。
由于传言对话要告吹,记者们都聚在会议厅屏气以待,以至于喝空了大厅酒吧的上千瓶啤酒、饮料和咖啡。
当时,路透社记者在一篇报道中称它创下了现代外交史上的纪录。
经常报道会议的记者有句行话,叫做“熬会”
。
六、“意想不到”
不是常态,但必须有准备
1991年年底,在塞内加尔首都召开的第六届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上,由于意见分歧,阿拉法特的意见被部分代表否定,一气之下,他退出了会场。
能否及时得到这样的新闻,也是报道会议的难点之一。
包括地区性会议在内的国际会议,是国际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记者必须学会和掌握采访国际会议的技巧。
世界上每年召开的会议几万个,即便在尼泊尔这样的小国,一年也会有几次国际性会议。
例如,2003年1至8月间,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会议、国际信息技术会议、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国际会议等国际和地区性会议,就在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召开。
至于在被称为国际会议城的日内瓦,常设的国际组织和政府间机构多达几百个,知名的就有联合国欧洲总部、联合国所属的贸发会议、人权委员会、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难民署等,还有如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它们每年召开的大小会议数月超过一万。
因此,有的新闻机构设有专门采访会议的记者,对一些重要的、连续性的国际会议进行专职采访。
新华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日内瓦联合国机构办公地万国宫内都有办公室,有记者负责采访重要的会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