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留基波(约公元前5世纪)是爱利亚人,曾师从巴门尼德和芝诺。
他的著作没有留存下来,有的学者认为,后世整理的德谟克利特著作目录中的《大宇宙系统》,可能是留基波的著作。
德谟克利特是留基波的学生,他们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大体上是相同的,古代学者通常将二人放在一起研究。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年)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城,他的学识十分渊博,被称誉为“百科全书”
式的学者。
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性》等。
德谟克利特的哲学学说继承了伊奥尼亚学派的思路,重视对本原问题的探讨。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是一种不可分割、不可穿透、数量无限、永恒存在的物质微粒;原子的内部充实、无空隙,不存在任何变化;原子是同质的,没有性质上的不同,只是在形状、大小和位置上有区别。
原子是“存在”
,虚空则是“非存在”
,但它们都是实在。
“存在者”
并不比“不存在者”
更实在。
虽然原子作为一种实在,其内部没有变化,但它作为整体则是能动的。
不同形状、大小的原子在虚空中结合和分离,形成万物的生成和消亡。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与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有联系,他们都认为“存在”
是不可分割的、不变的,但巴门尼德的“存在”
是唯一的,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存在”
)在数量上则是多。
原子作为“存在”
不可分割,但由原子结合而成的物体则是可以分割的。
物体的形成和消亡,就是原子的聚合和分离。
这就表明物体的内部结构具有连续性和间断性。
实际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开了爱利亚学派“一”
与“多”
、连续性和间断性的死结。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的本原也是原子,只不过灵魂是一种更精致的圆形原子。
原子之结合,形成人;两者之分离,则是人的死亡。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具有感觉和理智的功能。
构成身体的原子有感觉功能,而灵魂中有一个特殊部分在脑部,具有理智的功能。
人的感觉产生于外部物体与感官的接触,外部物体放射出自身的影像,从而为人的感官所接受。
感觉对外部事物影像的认识是暧昧的,而且由于认识主体的差异,还存在相对性。
理智则能认识事物的本原,即原子和虚空,这是对真理的认识。
德谟克利特指出,理智虽优于感觉,但不能脱离感觉,“感觉给理智提供影像原料;理智则能纠正错误的感觉,透过现象,洞悉原子和虚空的内在真理”
[25]。
“感觉和思想是由透入我们之中的影像产生的;因为若不是有影像来接触,就没有人能有感觉或思想。”
[26]可见,德谟克利特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之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