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早期青铜时代,氏族公社仍是爱琴地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该时期克里特岛盛行的较大规模的氏族墓葬可为明证。
考古学家在克里特岛发现了大量多人合葬的大墓,世代反复使用,葬者累计有数百人之多,应为氏族或大家族的公共墓地。
墓室一般建于地面之上,或略低于地表,在建筑结构和形式上可分为长方形的屋宅式墓室和圆形墓。
前者多出现在克里特岛中北部地区,后者则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墨萨拉平原一带。
长方形墓室的设计类似居住的房屋,里面有彼此相邻的房间。
而在岛屿南部流行的圆形墓可能有一个穹隆状的顶子,与青铜时代晚期希腊大陆上广泛分布的圆顶墓有相似之处。
圆形墓通常有一些附属房间,可能是作为祭拜之所,考古学家在墓室外面也发现了类似的祭拜场所。
很多大墓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王宫时期和新王宫时期仍继续使用,有的甚至一直沿用到公元前15世纪中期新王宫灭亡的前夕。
早期青铜时代末期,克里特岛上也出现了陶缸墓和陶棺墓,将死者的尸体用陶缸或陶棺收敛,或单独埋葬,或直接葬于公共墓室中。
这一时期,克里特岛的制陶工艺有所发展。
陶器形状各异,在色彩上既有单色(灰色或红色),也有白底黑饰或黑底白饰。
早期米诺斯一期陶器包括皮尔戈斯陶和圣奥诺弗里奥斯陶。
皮尔戈斯陶经过抛光处理,其中一种带基座的高脚酒杯形式的饮具造型独特。
圣奥诺弗里奥斯陶中较典型的是圆底水壶形陶器,其装饰通常为浅色的底色上点缀深色,有一些陶器的表面还有重复环绕的线条,构造出菱形的图案。
早期米诺斯二期较典型的陶器是瓦西利基陶,形状多为陶杯和长嘴壶,壶身带有混合色(黑色、红色和褐色)装饰,有些点状或者管状的图形呈对称排列。
至早期米诺斯三期,混合色装饰则被几何装饰(黑底白饰陶器)所取代[2]。
自公元前30世纪中期起,克里特岛的居民开始制造石瓶,其技术大概是从埃及和基克拉底群岛传来的。
石瓶形状多样,色彩鲜亮,但尺寸较小,可能是作为殉葬品而设计生产的。
一些石瓶上配有盖子,瓶盖上有趴卧着的狗等动物形象的雕塑。
印章和金银制品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
印章多由兽骨、象牙和皂石等材料制成,形状包括棱柱体、椎体、立方体、纽扣状、长颈瓶状、滚筒式和各种动物造型等,并饰以一些人像、动物和几何图案等。
泥封加印,意味着对私有财产拥有的证明和保护。
二、古王宫时期
宫殿建筑和早期国家的出现早期青铜时代是原始氏族公社逐渐解体并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代。
早期青铜时代末期,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劳动分工、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化日益加剧。
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并出现了最初的国家。
古王宫时期(包括中期米诺斯一、二期)是克里特文明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考古学家在克里特岛中部和东部地区,包括克诺索斯、法埃斯特、马里亚等地,均发现了城市宫殿建筑遗址。
大型宫殿的出现,一般意味着王权的形成和国家的产生。
克里特岛在古王宫时期尚处于小国分立的状态,其中以克诺索斯最为强盛。
考古发掘显示,位于克里特岛中部北岸的克诺索斯和位于岛屿中部南岸的法埃斯特之间有道路相连接,说明当时岛上各城市国家之间存在着某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联系,可能至古王宫末期,克诺索斯的统治者已获得诸邦国霸主的地位。
在城市宫殿中,以克诺索斯、法埃斯特两地的王宫建筑规模最为宏大。
王宫一般由中央宫殿、中心庭院、柱廊、议事厅、仓库、储藏室、祭祀厅、寝宫、手工作坊等建筑构成,结构复杂,功能齐全,分区合理,并配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
宫室里已经出现了壁画装饰,多为几何图案,在古王宫后期还出现了浅浮雕壁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