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京剧有一个叫做“尺寸”
的名词,著名演员根据剧情和自身条件的需要,掌握节奏时忽轻忽重、忽快忽慢,那真是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4.歌曲演唱的乐句分明,因此呼吸换气基本随着乐句进行,讲究自然大方。
京剧虽然也分上下句,但是经常有不规则的变化,而且讲究换气不被观众发觉,因此在一大段唱腔中,演员总要偷气数次,给观众一种“一口气唱到底”
的感觉。
(三)歌曲不提倡即兴表演,而京剧恰恰提倡即兴表演。
歌曲演唱中演员和乐队是什么关系?一般说来,是那个固定的乐谱把演员和乐队都固定住了。
不论是哪一方离开了乐谱,对方都可以指责他“出了错”
。
当然,在排练中,演员和乐队的指挥都可以(甚至都应该)对乐谱做出各自的理解和修正。
但是一旦到了台上,“照乐谱进行”
就成为一条铁打的定律。
京剧演员和乐队的关系和歌唱不太一样,乐队只是伴奏,是应该“跟”
着演员走的。
更何况演员到了台上,常常受到同台演员的“刺激”
,而产生新的艺术处理——每逢这时,乐队就格外应该服从演员的即兴创造,紧紧“跟”
上,并且“跟”
好。
从这个道理一引申,我就觉得“京剧卡拉OK”
除了帮助普及京剧演唱的优点之外,也存在着一大弊病,那就是违反了“演员牵着乐队走”
的京剧演唱规律。
如果随着“卡拉OK”
唱成了习惯,一旦上台,想再唱得十分舒展、自由,反倒困难了。
(四)歌唱演员通常只出现在晚会的某一个节目里,唱什么和唱多少与整个晚会的规格、档次和票价没有直接关系。
京剧演出的规格、档次及票价均因演员而定,和剧目没有直接关系。
歌唱演员分为独唱演员和合唱演员。
合唱的不能单独演出,独唱演员如果参加到晚会中来,成为晚会中一个节目的主演,其劳动量(两三支歌,十多分钟)基本被固定化了,至于唱什么歌曲观众也不会挑剔。
整个晚会的票价要由有多少名哪一等的歌星(以及笑星、舞星)来确定。
作为单个歌星演唱两三首歌曲的价值,是不容易计算的。
京剧主要演员本身就有价码。
比如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文革”
前,梅兰芳的票价在北京一直是最贵的,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虽然同处一团,但马连良比后面三位的票价也是稍高一些。
至于梅和马、谭、张、裘各自分别演什么戏,一般不会影响到票价的变化。
但是也有例外,程砚秋在1949年前也有自己的固定票价,但是每当演出《文姬归汉》[11]时,票价就要向上浮动20%,原因是这出戏里安排了三段慢板(西皮、二黄和反二黄各一),主要演员很累。
观众们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客满得比其他戏还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