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回应’本身,而在于??在此之前,我们让多少人带着未说的话死去?
>我宁愿承担被误解的风险,也不愿再看见一个孩子在日记本上写‘反正没人会看’,然后把它烧掉。”
那天傍晚,一群小学生放学路过,好奇地围在静观角门口。
有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问:“姐姐,这里面真的能听到死去的人说话吗?”
阿娅蹲下来,平视她的眼睛:“不一定。
但你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留下来。
也许某一天,另一个需要它的人会听见。”
女孩想了想,跑回家拿来一张画纸,上面歪歪扭扭画着一个扎辫子的女人,旁边写着:“妈妈,今天我考了满分。
你说过考好了就回来,你还记得吗?”
她把画放进胶囊,埋进土里,认真盖好。
当晚十点,西南地区所有基站接收到一段奇特的声波信号??频率极低,持续整整两分钟,内容无法解析。
但监测人员注意到,那一刻,全国范围内共有137处静观角的水晶兰同时发出粉红色微光,持续时间恰好与信号长度一致。
科学家称之为“群体潜意识耦合事件”
。
民间则流传起一句话:“那天晚上,很多做母亲的人都做了同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头看了最后一眼。”
几个月过去,项目逐步走向制度化。
教育部正式将“倾听教育”
列入中小学心理课程大纲;广电总局设立“静默时段”
,每周一次,全国广播预留十五分钟空白,供民众自由表达;甚至连监狱系统也开始试点“狱中夜听”
,允许服刑人员匿名上传心声,由志愿者进行非评判性回应。
然而,变化最大的,其实是普通人之间的相处方式。
菜市场里,摊主不再对犹豫的老人不耐烦地说“到底买不买”
;地铁上,年轻人主动给哭泣的陌生人递上纸巾;家庭饭桌上,父母开始学着问孩子:“你今天有没有什么事,特别想说但还没说出口?”
阿娅走在街上,常被人认出来。
有人鞠躬致谢,有人默默塞给她一瓶水,还有一个小男孩追了三条街,只为递上一封信:
>“阿姨,我把去年你说的‘铃铛理论’讲给我爸听了。
他哭了,然后第一次抱了我。
我现在相信,声音真的能治病。”
她把信收好,贴在办公室墙上。
旁边挂着一幅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全国各地静观角的位置。
每一个红点,都代表一次被听见的努力。
秋天来临时,第一届“倾听伦理研讨会”
在京召开。
来自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民俗学等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
争论依旧激烈,但基调已然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