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苏岚赶来时,正看见林远站在山坡上,仰头望着那场无声的告别。
“她们走了?”
她轻声问。
“嗯。”
他点头,“最后一次共振结束了。”
她靠在他肩上,许久才说:“你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她们吗?”
“也许不会。”
林远望着远去的光点,“但只要还有人敢在深夜独自流泪,敢在人群中保持沉默,敢在分享之前先问自己是否愿意??她们就从未真正离开。”
那天之后,全球多地陆续报告类似现象:东京湾夜空中浮现短暂的人形光影;撒哈拉沙漠某处沙丘自动排列成古老的握手符号;格陵兰冰川断裂时,声波分析竟还原出一段早已失传的因纽特摇篮曲。
医学界将这种跨越地理与媒介的集体感应命名为“余响效应”
??意为重大精神变革完成后,文明本身所释放的最后一道回声。
与此同时,“记忆储蓄池”
迎来新一轮升级。
新版界面取消了热度排行、推荐算法和情绪标签,改为纯手动浏览模式。
用户需输入特定关键词或情感色调才能检索内容,且每次访问都会收到提示:
>【您即将阅读的记忆,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请以敬畏之心进入。
】
更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删除自己过去的共感记录。
不是出于后悔,而是觉得“那段情绪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
一位作家公开销毁了自己曾广受赞誉的“战争创伤共感作品集”
,理由是:“当年我只是为了获奖而复制别人的痛,现在我想写点真正属于自己的故事。”
一年后,第一所“断链学校”
在云南建立。
这不是反科技的隐居营地,而是一所新型教育机构,课程核心理念是:“培养能在连接与独处之间自由切换的人。”
孩子们每天有两小时必须关闭所有电子设备,在森林中行走、冥想、写作或交谈。
他们学习如何分辨“我想分享”
和“我应该分享”
的区别,也练习在群体中保持自我边界。
林远受邀担任名誉顾问。
开学典礼那天,他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男孩,特别害怕孤独。
他总觉得,只要没人看着他,他就不存在了。
所以他拼命刷存在感,上传每顿饭、每个笑容、每滴眼泪。
直到有一天,他病了,躺在床上发高烧,所有人都看不见他,也没人给他点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