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二节长株潭城市群建设
banner"
>
一、空间结构
从空间结构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具有以下特点:(1)三市建成区皆跨湘江发展,旧城区与新城区分工比较清楚,联系相对密切。
三市都建设有高新技术开发区。
三市还有比较大的拓展空间,可沿湘江、公路干线和铁路干线进一步拓展,但长沙的发展潜力要大得多。
(2)三市三足鼎立,建成区沿湘江呈“品”
字形分布。
长沙为北部中心,株洲和湘潭共同成南部中心。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中心区彼此相距20~30km,中心区人口和产业高度密集,三市目前都处于成长扩展阶段,相向发展的速度比较快。
(3)交通运输发达。
三市主城区沿交通干线呈楔形向外拓展。
长株潭地区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
高速公路、铁路、国道、湘江等沟通了三市之间和对外的交通联系(图8-3)。
(4)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
在三市边缘区,建成区拓展迅速。
许多乡村区域逐渐演化为城市区域,乡村—城市转型较为典型,乡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量转移。
(5)三市结合部面临着沉重压力。
由于三市建成区迅速扩大,以易家湾为核心的结合部地区承受着因城市拓展而造成的开发压力,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三市生态绿心区域不断缩小。
(6)湘江是长株潭一体化的生态主轴线。
湘江把三市市区有机地联系起来,尤其是串联了许多风景名胜区和产业集群,应以此为基础建设湘江风光带和湘江产业带(图8-4)。
图8-4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在城市功能和空间形态上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长沙作为湖南省省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株洲作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和重化工业基地,湘潭作为重工业基地和红色旅游及文化旅游基地,在城市群一体化建设上具有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有专家建议把长株潭三市连接成“毛泽东城”
。
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社科院提出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1984年,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长株潭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建立了长株潭经济技术开发协调会议制度。
1980年至1989年,三市间的联系日益频繁,三市在经济、产业等方面的协作不断加深,三市建成区的扩张使得三者之间的相互距离不断缩短。
在此基础之上,长株潭一体化理念被提出并受到政府的重视。
1990~1999年,长株潭城市群开始有了许多一体化动作,包括在三市结合部兴建工业园区、建设城际快速联系干道等。
在这段时间里,长株潭城市群已演化成与今天的情况相类似的空间形态,即沿湘江布局的三个中心城市及多个发展组团所共同构成的多中心—组团模式。
1998年,省委省政府对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行总体部署,成立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