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阿达:来自梵蒂冈的管风琴桂冠大师
banner"
>
时间:2009年10月20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演奏:阿达(GeesAthanasiadès)
曲目:阿达:管风琴组曲,前奏曲—变奏曲—托卡塔;弗朗索瓦·当德里厄:A大调圣母颂组曲,辉煌前奏曲—二重奏—三重奏—蒂耶尔,对话;巴赫:两首众赞歌前奏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65);海顿:五首自动管风琴小曲;门德尔松:A大调第三号奏鸣曲;李斯特:“B-A-C-H”
主题前奏曲与赋格;若昂·阿兰:多利亚众赞歌,连祷歌
上座率:90%
我没有想到一场管风琴音乐会能有90%的上座率,年届80高龄的管风琴大师阿达桂冠满载,作为梵蒂冈大教堂名誉管风琴家,他几乎可以被称为当代管风琴演奏的无冕之王。
我买的票在第九排,但我一入场就冲到了最前面,显然,对于管风琴来说,7排至12排并不是最好的座位,前排的左侧或者中间偏右一点儿的位置,无论是音效还是视角都是最好的。
第一阙组曲的素材源自三首格利高里圣咏,阿达于此基础上施展半即兴式的演奏,将圣咏旋律肢解、分化、重新组合、变形、展开……和声的、复调的以及音集集合的手法,令人眼花缭乱。
老爷子从一开始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用个人化的语汇在与上帝对话,有时是喋喋不休的窃窃私语,有时又是大段大段的心灵独白,充满着冥想与神秘主义式的感悟。
阿达出色的即兴技艺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显示了一个优秀的管风琴师所具有的即兴能力——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即兴能力便成为一个管风琴师必备的修养,特别是在巴洛克时期,即兴演奏成为一个卓越的管风琴师最值得炫耀的资本,巴赫和亨德尔都具有惊人的即兴能力,像阿达这样的老一代管风琴大师,身上保留着传奇般的即兴功力,令人赞叹。
阿达自创的第二首乐曲中用到了鸟鸣音栓,展示了国家大剧院管风琴丰富的音栓类型。
《亲爱的耶稣基督,我们在这》是巴赫最深情的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之一,但阿达偏快的速度冲淡了原有的质朴和内在的情感,他的处理带有一丝甜蜜的温暖和掺杂其中的神迷。
在最值得期待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中,你丝毫想象不到这是一位老人在演奏,阿达把这首巴赫18岁时创作的乐曲打磨得熠熠生辉,用他的非凡功力勾勒出雄浑有力的线条和宏伟的轮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成对的动机音型部分,前后明确的音色对比(最多用到三类不同音色或音色组合)和考究的音栓运用,不但显示出鲜明的个人特征,也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阿达从来不以巴赫专家自居,但很明显他乐于吸收每一个时代对于巴赫和巴洛克演绎的最新研究成果。
他的即兴处理在这里也非常明显,前奏曲的结尾余音未了,便突然转入赋格(吃拍子),包括音型动机段落中,除了音色变化,他会偶然用一次断奏加强对比。
海顿的《五首自动管风琴曲》是模仿当时的自动管风琴而作,其实很多教堂的管风琴都有自动演奏模块,用来伴奏合唱,或者整点自动报时——自动演奏预置的乐曲便被称为自动风琴曲(Fl?tenuhr),字面意思大概缘自这类乐曲通常采用长笛或竖笛音栓类的音色。
小的发条自动风琴,也不过是八音盒的改版,不能用来弹奏,只能机械地奏固定的预置乐曲。
最有名的自动风琴曲即为海顿和莫扎特所作。
适逢海顿逝世200周年纪念,这五首可亲可爱的小曲带给人温馨的感觉。
门德尔松A大调第三号奏鸣曲系为他同样极富才气的姐姐婚嫁所作,简化的教堂奏鸣曲(通常四个乐章,门德尔松这部作品只有两乐章)结构中,复调和主调性因素掺杂其中。
这也是今晚所有乐曲中最为辉煌的部分,庞大的管风琴鳞次栉比的金属音管在阿达的激发下发出炫目的光芒;脚踏键盘及混合音栓控制下的16英尺和8英尺主音管卷起滚滚巨浪,引发大地深处连绵不绝的震颤,**气回肠。
勃拉姆斯几首曲子,阿达的演绎都明显偏快。
《衷心的渴望》是勃拉姆斯临终前的作品,与他的《四首庄严歌曲》带有相同的气质,悠悠的三连音不停息地贯穿全曲。
阿达的速度使得此曲少了冥想与哲思,倒是多了些许对于人生无常和无奈的感叹,最后的尾声部分成为一声叹息……
李斯特所作的《“B-A-C-H”
主题前奏曲与赋格》(在德国音体系中“H”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