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父亲的死使他进一步洞悉了死神的面孔,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爱和对上帝的信仰和企盼。
固然也有哀思,然而,“死亡”
对于他并不意味着愤怒与恐惧,而是归宿,是信仰与生命的终极体验,他称死神为“他最好的朋友”
。
甚至在他成为皇帝的宫廷乐师、他的歌剧作品在剧院频频上演之时,他那可怜的年俸也远远不足以支撑日常开销。
这位可怜的乐长在维也纳居无定所,频繁搬家。
在他完成最后三部交响曲时,他的经济状况却越来越糟糕。
三部交响曲售出的预订票少得可怜,只好一度取消了公演。
这一时期莫扎特频频求助于普赫贝格,实出贫困潦倒之无奈,他与普赫贝格的通信中那近乎谄媚的乞怜令人难以置信……倍感心酸。
历史上真实的《安魂曲》订购者不是萨列里,而是一位贵族——瓦尔泽格伯爵。
他是一名音乐爱好者与业余作曲家,要在自己的妻子逝世纪念时上演一部《安魂曲》,并且可能试图以自己的名字发表,遂向莫扎特秘密订购此曲,而且与影片中大雪纷飞的不祥镜头不同的是,订购的确切时间是在七月份,正值盛夏。
莫扎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他,死亡成了慰藉与净化的必然过程。
也许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周,他狂热地投入到《安魂曲》的创作中,他始终把《安魂曲》看作是自己信仰的最后见证。
在与死神的赛跑中,这部作品终没能完成,后由苏斯迈尔续写。
1791年11月20日,莫扎特卧床不起。
11月28日,他的医生对他的病情进行了最后的会诊,得出悲观的结论。
然而莫扎特越来越感到兴奋——因为《魔笛》的感动。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他对教堂的钟声极度敏感,他计算着时间,喃喃自语:“现在第一幕结束了……现在是第二幕:夜后的咏叹调……”
他激动不已。
12月4日晚上,他已进入弥留之际。
他唱着《魔笛》中的重唱曲,一度忽然坐起,两眼望向虚无之中,面色煞白,然后倒在**,再度陷入昏迷状态——这些细节可能并不准确,但是的确反映了他弥留之际的痛苦,我们确信无疑知道的是:1791年12月5日凌晨12点55分,莫扎特永远地结束了痛苦。
此时距他36岁生日还有两个月时间,一代大师陨落。
崇高、明净、悲悯,却带有点点甜蜜的慰藉,让我们从这阙《安魂曲》的进台经开始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