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同时,教师必须要有好的教学策略或创意。
微课程的制作需要借助教学技术——包括多媒体等硬技术和教学设计等软技术,使用摄像头和麦克风来完成微课程的录制过程。
教师可以出现在微课程的视频中,进行讲解,或者是只出现一些视觉信息,如演示文稿、动画、解题过程,同时辅以教师的讲解声音。
微课程的标题需要是师生所关注的主题,同时添加一些关键词和标签,以便学生能够快速定位到他们所需要的微课程。
现今国内微课程的制作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将已有的优秀教学课例,经过加工编辑,并提供相应的辅助教学资源,进行微课程化处理;二是根据微课程的具体要求,全新录制微课程,这就包括了选题设计、撰写教案、准备素材、制作课件、实施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思等环节。
(三)微课程、微课、微型课程
很多人将微课程简化为微课,这并不恰当。
微课与微课程不同,微课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动画中的一种或多种形式表现和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或知识点的教学过程。
相比于微课,微课程更系统化,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的紧密度更高。
微课程是在微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仅仅是对教师讲课内容的一段录制,缺乏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能形成微课程系统。
因此,微课程简称为微课并不妥当。
此外,微课程与微型课程也不相同。
微型课程又被称为“课程组件”
,是当代教育系统中编制课程的一种形式。
一个学科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的单元,每一个单元讨论一个独特的概念或活动,构成微型课程。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单独学习一个单元,不必考虑单元之间的逻辑顺序。
近些年,国内常常有微课大赛,传播一些优秀的微课作品。
例如,2011年,佛山教育部门向全市教师首次征集微课作品,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内,就有教师上传1700份,点击率高达5万人次。
和微博相似,微课的出现“引爆”
了佛山的淘课热。
佛山的微课热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重视,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2012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发布“凤凰微课”
移动学习客户端,将微课内容从课堂扩展到社会工作、生活,涵盖医疗保健、商科法律、科普知识、生活艺术、中华文化、宗教信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人文、农业科技、林业科技等领域,满足大众学习的各种需求。
至此,微课迅速地完成了对小学、中学、高校直至社会大众的覆盖。
(四)微课程带来教育变革
微课程将原课程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的微型课程体系,它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微课程表现为课程。
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微课程也不例外。
因此,课程属性是微课程之首要的和基本的属性。
第二,微课程具有技术属性。
它是信息科技发展的产物,其课程内容依靠信息科技存在,其实施活动离不开信息科技创造的条件。
微课程主要采用微型教学视频支持自主学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