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悔的是什么呢?足以让人好一番品味了。
桥的另一头有司马悔庙。
旧日庙门前有十多级台阶,武官到此要下马,文官到此要下轿,故又称落马桥。
在桥东侧的额上就镌刻着楷体的“落马桥”
三字。
庙一侧的白粉墙上贴着一纸告示,写有“道长外出”
一行字,顿生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的古意。
古道是大地记事的绳子。
“谢公古道”
由鹅卵石铺就,枝叶间漏下的点点光斑在上面游离跳**,忽明忽暗,像折折叠叠的时间。
从树荫下走到阳光下,豁然开朗,那一瞬间仿佛跨越了时空。
遥望山边,泥墙瓦屋鳞次栉比,绵延数里,就是斑竹村了。
村人说古时是“斑”
,因村边山上长满斑竹而得名,也不知改于何时,或许是因斑竹源于湘妃泪的传说而改之吧。
斑竹村,因这条古道而生,村子蛰伏在天姥山脚下,也成了这条古道的守护者。
人与物需要一种相互的共同关照和共同使用,不然就会消亡,这种生存观也在古道上显现出来。
平坦的水泥路走惯了,在这乌黑的卵石上行走,脚底被硌得微微生痛而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想着谢灵运开道之初,应是满布荆棘和各种危险。
当时这条陆上通道还没有成为台越交通要道,多数游人仍走水路,如杜甫“归帆拂天姥”
。
“拂”
即斜擦而过。
他从华顶峰北麓乘舟入剡溪,过沃州而未登天姥,故云“拂”
。
直到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王钱镠以“去温州道路悠远,此地人物稍繁,且无馆驿,及析剡县十三乡,置新昌县”
后,这条通道才成为浙东要津。
从始宁至临海古驿道需经新昌的桃源—会墅岭—天姥山—关岭进入天台县界。
从此,台越往来,都改由旱路。
明清时期,还设有斑竹铺,有大公馆、小公馆。
古驿道距新昌县城南约二十公里。
斑竹至天台、至嵊州圴为四十公里。
驿道穿村而过,是驻足、住宿最好的地方。
南来北往的官员、商旅在斑竹驻足、投宿者甚多。
明崇祯五年(1632年)的四月十八日,徐霞客游天台山曾夜宿斑竹,他在《游天台山日记(后)》中写道:“大道自南来,望天姥山在内,已越而过之,以为会墅乃平地耳。
复西北下三里,渐成溪,循之行五里,宿斑竹旅舍。”
袁枚曾三次到斑竹,他的《斑竹小住》写得极有韵味:“我爱斑竹村,花野得真意。
虽非仙人居,恰是仙人地。
两山青夹天,中间茅屋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