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从此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几年公务员的招考得到了大学生们的集体青睐,而以服务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职业受到了大家普遍的冷落。
了解了动机的来源,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就有了份清醒和独立,就不会茫然或跟风。
可能大家都有某种共同的需要,但仔细审定之后你会发现那个与旁人不同的自己,从而慎重地做出你的选择。
二、罗伊的需求取向理论
罗伊(AnneRoe)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
20世纪60年代初期,她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及对各类杰出人物有关适应创造、智力等特质的研究结果,综合了精神分析理论、墨瑞(Murphy)的人格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罗伊的理论试图说明遗传因素和儿童时期经验对于未来职业行为的影响,着重说明的是个人需求的满足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因此也被称为需求取向理论。
罗伊的理论假设每个人天生就有一种扩展心理能量的倾向,这种内在的倾向配合着个体不同的儿童时期的经验,塑造出个人需求满足的不同方式,而每一种方式对于生涯选择的行为都有不同的意义。
罗伊认为,需求的满足方式及程度与个人早期经验息息相关。
◇如果需求获得满足,就不会变成无意识的动力来源。
◇如果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不能获得满足,则这种需求就不会再发展甚至消失。
◇如果低层次的需求(如生理、安全、爱与归属)未获得满足,则会驱使人去满足此类需求来维持生存,而间接地妨碍了高层次需求的发展。
◇如果需求的满足被延迟了,就会驱使人去满足这些需求,而延迟其他的需求。
◇个人心理能量的运作会影响个人需求的满足状况,而心理能量的方向又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特别是早年所受的挫折和满足的体验和经验对个人心理需求的发展会有重大影响。
在此基础上,罗伊进一步指出,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会成为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动机。
比如,一个有安全需要的人,更倾向于选择一份能提供安全环境的工作。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例子:一名大学生很想去一家知名企业做网络工程师,应聘过程非常顺利,可是在最后一轮面试中,当他得知有可能被派到某地工作几年时,还是放弃了这个心仪已久的工作,因为他觉得在某地很容易被传染上疾病,而且社会治安也不够好。
罗伊在其需求取向理论中将那些未被满足需求的由来追溯到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并分析了童年时期家庭教养模式对成年后职业选择的影响。
图4-3显示了不同的家庭教养模式所形成的三种亲子关系。
图4-3不同教养模式形成不同的亲子关系
根据罗伊的理论,每个人在童年成长时期接受的家庭教养模式不同,成年后所选择的职业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在过度保护或过度要求的教养模式下,孩子的生理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但由于习惯此模式的父母吝于表达对孩子的认可和赞美,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容易形成“依赖型”
亲子关系;在出于爱(表达认可或鼓励行为)或者出于偶然(不主动参与)的教养模式下,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从而独立和自信,形成“接纳型”
亲子关系;教养模式中如果父母总是忽视或拒绝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则会形成“回避型”
亲子关系。
如果孩子接受的教养模式是接纳或过度保护,那么成年后他可能会选择服务、商业、组织、文化、娱乐或艺术类工作;如果教养方式属于父母过度要求或家庭氛围是冷漠、忽视、拒绝的,成年后他便更可能会选择技术、户外或科学类等跟物体、动植物而非跟人打交道的职业。
罗伊的理论有一定的缺陷。
首先,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会是单一或绝对的,大多数人的经历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往往是依赖、接纳和回避三种方式的混合;其次,父亲和母亲或其他主要抚养人的养育模式可能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隔代长辈(比如祖父母)倾向于过度保护,而母亲可能是过度要求,父亲却可能是接纳或冷漠;另外,该理论过度关注家庭教养模式,却忽视了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经历或重大事件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虽然罗氏理论有其缺陷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依据该理论的观点去探索需求满足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毕竟,儿时的成长经验必然会对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产生影响,并由此而影响到其职业理想和生涯决策。
三、动机对行为的影响
动机是支配人行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力量。
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动机作为推手,我们看不到它,但可以从对行为的观察中去推测。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内在的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当需要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转化为动机;外在的环境作为诱因引导着个体趋向某个特定的目标。
当目标达成需要得到满足后,人的心理紧张消除,新的需求再引起新的行为,这样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