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由于组织环境、个人生活角色的转换等,很多在职人员也可能会再次进行职业选择。
职业选择的发展过程正如萨帕所刻画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了解自己强弱项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增加对职业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在做出相关职业生涯决策的同时正确谋划、建立自信的过程。
在确定并贯彻自己的职业偏好时,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有计划、更现实,也更自信。
毫无疑问,在收集信息的能力与意愿上,在对自己的认识深度上,在制订和履行自己的计划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
正因为如此,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职业选择才被人们理解为一个发展的复杂过程。
(三)职业选择的目标是做出决策
职业选择是一个过程,它的本质就是发展。
随着经验的增加与思想的成熟,人们逐渐形成、修正并明确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人们会更深入地了解各行各业,选定的职业和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也会更匹配。
一个人面对一系列可以选择的职业时,他会怎么做呢?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多职业决策模型,它们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心理决策理论的基础上的。
如大卫·奥斯本所说,对职业决策的研究有个基本的假设:人们根据补偿法或“比较法”
来做出职业决策,即人们用工作的有利方面抵消不利方面。
奥斯本指出,使用得最广泛的补偿选择模型是以维克托·弗鲁姆的著作为基础的期望理论(ExpecyTheory)。
期望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需要计算的、目标导向的决策模型,其认为人们选择的都是可以带来合意结果的行为。
期望理论假设人们进行职业选择时依据的是职业可带来的结果或报酬,也就是说,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首先要弄清楚众多工作结果的价值(效价)所在,这种价值通常表现为晋升机会、薪水、感兴趣的工作等。
同时,人们会充分评估获得价值的可能性的大小(期望值),然后用每个工作结果的价值乘以对该结果的期望值,从而得出一个总的吸引力分数。
可以料想,个人总是对分数最高的职业最感兴趣。
但是在真正进行职业选择时,人们并不总是会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职业。
比如,电影明星、职业运动员、政治家等很多有吸引力的职业,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普通大众并不会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
期望理论认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人们会对自己经过充分努力后,能否从事某一具体职业的可能性进行估计,通常在内心会做如下计算:用从事某职业的期望值乘以该职业对自己的吸引力,然后选择得分最高的那种职业。
也就是说,人们最可能选择的职业是那种不仅有吸引力,还有从业机会的职业。
【小资料】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
,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
换言之,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该行动所能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目标并得到某种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M=∑V×E
M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表示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E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的大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主观概率。
虽然有大量的研究支持期望理论在职业选择上的观点,但是也有一部分研究者支持“非程序化决策”
的观点。
他们认为,在进行职业决策时,人们不会一开始就去评价工作所带来的一系列结果,而是只会考虑其中一两个重要结果。
如果某一工作在这些重要结果方面达不到可接受的水平,无论其他方面是否合意,人们也会把它撇在一边,不再往下分析。
对于挑选留下的工作,人们也不会(如期望理论讲的那样)把它们一一进行对比,而是把它们作为可选方案,排出“可选名单”
,根据一两个结果再次进行筛选。
也就是说,人们常常按照“默认法”
来进行选择,并且这种选择方式连决策者本人也没有意识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