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企业的寿命缩短使人们被迫打破职业发展的组织边界,寻求新的工作机会。
5.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由于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形成中国员工无边界职业生涯的重要原因,因此本节单独对此进行探讨。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的劳动、人事制度与户籍管理制度共同构成了城乡分离的职业流动管理体系。
“统包统配”
的就业制度与劳动就业的“终身制”
形成了坚实的身份壁垒与屏障,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在城乡间、地区间、单位间的社会流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所有制、劳动制度、人事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一些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政策的逐步调整推动了传统职业生涯向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转变。
(1)所有制。
计划经济时代,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得以形成,于是各类人员通过劳动部门安排到全民单位当固定工人几乎成了唯一的就业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下来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引导并大力支持私营和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实践也证明,1998年以来在我国城市新增的就业机会中90%以上都是由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
(2)劳动用工制度。
计划经济体制强调权力集中,并且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因此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形成了劳动力计划配置、统包就业、行政调配的劳动用工制度,主要表现为:
第一,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采取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对劳动力进行统一的招收调配和管理,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劳动力。
第二,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包就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与政局稳定,国家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外国企业和官僚资本企业的职工,对所有旧公教人员及一切公私企业富余职工全部包下来,失业人员也由劳动部门介绍就业。
此后,国家又对大学、中专、技校毕业生实行统一分配;对城镇复员军人实行归口包干,统一安排为固定职工;不再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也都由国家包干安置。
第三,国家对单位用人实行统一招收。
与劳动力的计划管理和统包就业相适应,国家对单位用人的数量和招收范围实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审批权一般集中到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劳动者一旦被招用,便以国家职工的身份终身固定下来,不能自由流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1998年6月,中央提出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的新时期就业方针。
“劳动者自主择业”
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是就业的主体,由宪法赋予了就业权利和择业自由。
劳动者需要转变依靠政府就业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择业的新观念,积极参加培训,提高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主动寻找职业,主动开发就业岗位和自谋职业,尽快实现再就业;“市场调节就业”
指以市场机制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手段,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双向选择。
新的就业政策彻底打破了国家统一招工分配与终身用工制度,完全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实行劳动用工的合同制与用人单位的自主招工方式,这种劳动力分配方式在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下,使外来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单位之间人员流动加快,社会整体流动速度呈明显上升趋势。
除了就业制度的改革,国家还对影响劳动力流动的户口、档案的管理进行了调整。
其一是户口。
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人一般待在一个地方就是一辈子。
人才偶尔流动,当时叫调动。
现在,可以看到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中,人们对户口问题越来越淡化,以前户口还和房子紧密关联,现在连房子也是商品了,人们完全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选择自己的工作城市,户口不再是固定一个人的工作地点的重要原因。
其二是档案。
过去档案由单位管理,自己是带不走的。
档案和户口一样,如果没有就是“黑户”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