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孙承宗列传
banner"
>
孙承宗(1563—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保定府高阳县(今保定市高阳县)人。
明末爱国将领。
满门忠烈的抗清名将
孙承宗长相奇特,胡须像戟(jǐ)一样张开,说话声音浑厚。
他年轻时曾在朝廷官员房守士家中当家庭教师,房守士升任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巡抚,孙承宗跟随他到大同教书。
大同镇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孙承宗对军事有着浓烈兴趣,喜欢与低级武官和老兵聊天,讨论边关防务问题,慢慢对边境军务有了了解。
孙承宗四十二岁考中进士第二名,进入翰林院,后来担任太子的属官。
1615年,一位叫张差的百姓突然闯入太子宫,打伤守门太监,被抓后声称是受郑贵妃指使。
众所周知,郑贵妃处心积虑想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太子,朝臣听说了此事,纷纷要求彻查。
明神宗不愿深究,派一位大臣处理此事。
这位大臣询问孙承宗该怎么办,孙承宗说:“此事关系到太子,绝不能放任不理;但涉及后宫的贵妃,又不能彻查。
只能对已经招供的小人物追查到底,再往上,应该适可而止。”
这位大臣照他的话做,平息了此事。
明熹(xī)宗即位后,孙承宗担任他的老师。
1621年,后金进攻明朝,连连攻城略地,辽东(今辽宁省大部)地区的重镇接连沦陷,不久又继续往南,进逼广宁卫(今辽宁省北镇市)。
明熹宗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入朝办事,又让他掌管兵部事务。
孙承宗上疏说:“国家应该重视武将的权力,不要让文官欺凌他们。”
并献上一系列对策,明熹宗欣然采纳。
随着战局不断恶化,朝臣争论不休,明熹宗无法决策,于是孙承宗自请为指挥官,前往辽东裁决。
孙承宗抵达京城门户山海关,马上巡行边境,详细了解情况,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最终力排众议,采纳新任将领袁崇焕的建议,将防线往北推移,全力经营宁远卫(今辽宁省兴城市)。
接着,孙承宗自请担任督师,有权便宜从事,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孙承宗首先对人事调整,制定策略、完善装备、征集物资、招募士兵等工作均安排专人负责,按照全面恢复辽东的战略目标各司其职。
他发现前线士兵缺少纪律,冒领军饷,于是下令整顿。
有人认为沿渤海一线不重要,请求裁撤负责海防的登莱巡抚,但孙承宗认为要想收复辽东,必须守好沿海,继续重用登莱巡抚袁可立。
孙承宗坐镇辽东四年,成功遏制了局势的恶化,后金不敢越雷池一步,不仅实现了一方平安,而且赢得了时间养精蓄锐,修复城池堡垒,招兵买马,制造武器。
此时,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已经完全掌控了朝政,企图进一步控制军队,主动向孙承宗示好,想要攀附。
孙承宗对此一言不发,魏忠贤因此记恨在心。
孙承宗看不惯魏忠贤迫害朝中大臣,认为上书不一定会被皇帝看到,便计划以祝寿为借口入朝,弹劾魏忠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