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同时将枢密司所属军政之权划归兵部,如此一来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民兵和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都作院等曹监皆归兵部所辖。
这等于从枢密司嘴里抢食吃,可大家偷眼看看枢密使张世杰,奇怪的是其并无不悦之色,令众臣十分奇怪。
紧接着又宣布一系列任命,将原琼州转运副使陈则翁调任户部左侍郎,原琼州提点刑狱高应松为吏部左侍郎,刘师勇为枢密院同知,赵与珞复任琼州知府,苏刘义为殿前侍卫亲军都虞侯,吕师文为水军都虞侯。
其后又给万州知府蒋科加封礼部侍郎衔主持平俚事务,以琼州招讨使马为副使共同平定俚乱。
懿旨宣布完毕,众臣上前谢恩,太后勉励几句后便不再吭声,转而由小皇帝下诏安排诸事。
他令各部新任官员在三日内完成交接尽快赴任,各部事务调整的也要平稳过渡转移,不得设置障碍。
同时着令礼部要迅理清朝中大小官员、数目,各部缺额,尽快完成遴选,为各部复建做好前期工作。
然后宣布散朝,有事去找主管官员……
散朝之后,大家有相互道贺的,有欣喜不已的,当然也有愁眉苦脸的。
但大家都有一个感觉,天这回真的要变了,谁都明白旨意虽然是以垂帘听政的太后名义的,但是都看得出这完全是小皇帝的意思,经过这场人事变动,小皇帝实际上已经成了朝廷真正的掌舵人。
明眼人也看出,这次变动说不上改制,却胜似改制。
过去朝廷是以宰相和枢密使分掌军政,枢密使却是由文官担任,且由宰相兼任副使,武人只能间为副使。
宁宗之后枢密使一职更是由宰相兼任并渐成定制,因此实际上却是士人掌兵权,武人是配搭,没有什么言权。
不过这次却是形势大变,宰相不再例兼枢密使不说,连个副使都没摸到,只由领尚书衔的王道夫当个佥事。
可以说整个枢密院已经由武人把持,大家也才明白为何枢密院的诸多权力分给了兵部,张世杰却毫不在意,而几个宰执都没有反对的缘由恐怕也是在此。
另一方面大家还现小皇帝似乎对俚乱并没有看的太重,或是局势没有传说的那样严重,所以将此事作为一件地方上的冲突来处理,否则也不会只将此事交由地方处理,军队交由地方防御使指挥。
因而许多人松了口气,毕竟动乱对于初定的琼州不是好事。
可也有人看穿了其中的奥妙,俚乱愈演愈烈其实与左相6秀夫处置失当有脱不开的关系,但皇帝并没有处置其,甚至申饬都没有一句。
反而交由地方处置就是想将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6秀夫从俚乱的事情中撇干净,这样一来即维护了他,也防止俚乱的影响继续扩大。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小皇帝要保6秀夫,却又实施分治省事,一改过去参知政事通盘协助宰相处理各方面政务的方式,由参知政事有了具体分工,各自负责一方面的政务。
如此一来从表面上看其职务未变,仍然是百官之,但暗中却等于分了宰相的权力,变相削弱了宰相的地位。
众臣惊叹小皇帝兵不血刃便控制了朝廷的手段同时,也以为以其小小年纪是无法想出这么绝妙的主意的,其身后定有高人出谋划策,而嫌疑最大的便是三位帝师,因为他们同样是受益者,各自都占据了朝中的要害部门。
应节严自不必言,江璆掌控了兵部等于扼住了各军的脖子。
而邓光荐掌握了台谏,上可弹劾宰相,下可监察百官,他一个不高兴就能让谁喝一壶的。
而将上述情况综合起来看,朝廷此次微调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小皇帝。
相权被分割使得各人主管诸事都要经其肯才可实施,可小皇帝却可以不必经过宰相下旨给主管各部的参知政事付诸实施。
枢密司虽然表面上不受文官的钳制,地位有了上升,但他们的权力却被进一步削减,他们平时只剩下训练、管理军队,制定作战计划,战时协助皇帝指挥军队的权力,依然还需要皇命才可调派军队,当然如此也越过了文官们的约束。
而小皇帝有了师傅们的帮助,再加上其在军中的地位,已经无人再能轻撼其地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