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第二章 哈拉巴文化早期吠陀时代和晚期吠陀时代(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要想利用河水泛滥之利而又不受其害,光靠小村落的力量是不够的。

为了发展生产潜力和控制自然,迫使人们在较大范围内组织起来。

同时河流和平原本身又为人们提供了交通之利,便于人们互通信息和组织合作。

于是,在公元前三千纪上叶,在印度河的中下游的阿姆利(Amri,约公元前3000—前2300年)和科特底基(KotDiji,公元前2600年左右)以及其他一些地点,出现了向城市文明发展的尝试。

它们的规模大于俾路支斯坦村庄的城镇,是印度河大城市的雏形。

山区河谷里的村落组织向平原地区的发展绝对不是一场简单的全体移民。

多年来,那些小型社会里已经形成了一些社会劳动分工。

生活在低谷的农业部落和山坡上的牧业、采集狩猎部落之间也是互相依存的。

同时,大部分矿产品产自山区。

最热衷于向印度河平原迁移的当然是农民。

铜匠、陶匠等手工业者安土重迁,不那么愿意远离他们的原料和燃料产区。

然而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农业居民,而要移居平原地区的农业居民也极需要他们合作,这样,在迁移过程中,必须组织好原料燃料的交换和运输,也就是说要妥善安排和改进社会分工。

这种移民和转化是如何进行的我们不清楚。

从考古角度上,看不到很多通过暴力和战争强迫移民的迹象。

当时的铜制和石制武器的形式很像是用来狩猎,而不是用来作战的,而且数量也不大。

有一种猜测是部落中的政治权力通过宗教活动来组织这些移民活动。

[4]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些城市都有很好的规划和布局,都有卫城和下城之分。

一般说,卫城在西部,而下城在东部。

卫城都是要塞堡垒式的建筑,它的存在是当时经常发生战争的反映。

这些卫城有的是用烧制的砖建成的(如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的),有的则是用砖坯建成的(如卡利班根和洛塔尔)。

在摩亨佐·达罗的卫城里,有许多大型的建筑,如大浴池、学校、粮仓和会议厅等,都是用烧制的砖建成的。

其大浴池南北长12米,宽7米,深2.5米,浴池能防渗漏,四壁还加上一层防潮湿的沥青。

有梯下到池底。

人们认为,大浴池不仅用于沐浴,可能还兼有宗教的用途(在卡利班根的卫城里面,建有一座礼拜堂之类的建筑)。

在哈拉巴的卫城城墙外面,建有矩形塔楼。

在这里,谷仓不像摩亨佐·达罗那样建造在卫城的里面,而是建在外面。

卡利班根卫城是用砖坯建成的,厚7米,在墙上隔一段就建造有一座塔楼,用于防卫。

苏尔戈达德的卫城高4.5米,是哈拉巴文明中少见的用石头建造的。

图2.2摩亨佐·达罗遗址浴池

哈拉巴文化遗址的下城的大街小巷似乎都是根据预定的规划建设的。

主要街道平直、整齐,大都是东西向或南北向的道路,或平行排列,或直角交叉,建筑物转弯处的墙角都砌成圆形。

主要街道很宽,如卡利班根的主要街道宽达7.2米,其他南北向街道的宽度则是它的34,而横街和小巷的宽度又是它们的一半或13。

街道两旁房屋排列整齐,一般用烧砖砌成。

有些住宅较大,有两三层,并有排水设施,下水道同街上的排水沟相连。

多数房屋都有自己的水井,此外还有公用水井。

另外有一长串形状相同的简陋小屋,很像是一些给征召的士兵、劳工或奴隶居住的宿舍。

可能这些城市已经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是个么得感情的杀手掌珠令斗破之元素封神被抛弃的首领领到分配的顶流老公后热搜爆了一拳歼星从长生苟到飞升彪悍农女路子野在霍格沃茨淡定地喝红茶古代养娃日常封神之逍遥不二仙神话三国领主开局签到送封号斗罗穿越诸天,开局救下司理理全金属王座一出场就无敌的主角诸天演道炮灰女的另类修仙隐婚成神从种田开始从斗罗世界开始签到只要我死遁够快师兄他会读心我要做球王沙雕攻在虐文世界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