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
他在齐国时,听到了《韶》乐,为之沉醉,回来以后竟然三个月尝不出来肉味。
孔子很爱吃肉,可谓无肉不欢,但是他听完音乐之后,对吃肉都失去了兴趣,因为他始终沉浸在音乐中。
这算不算乐而不**?当然不算。
一首歌听完,连续三个月沉迷其中,这已经算是泛滥了。
孔子最喜爱的学生颜回去世时,孔子“哭之恸”
,难过得号啕大哭。
孔子痛哭的画面,我们都能够想象出来。
有人问他:“你哭成这样,是不是太过分了?”
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难过,还能为谁如此难过呢?”
他对音乐的喜爱是无法掩饰的,对颜回去世的悲伤是无法抑制的。
他的喜悦和悲痛,都是如潮水般泛滥喷涌的。
他并没有做到乐而不**、哀而不伤。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用梁漱溟先生的话来讲,孔子的乐和哀,都是发自本心的。
只要你发自本心,就是乐而不**、哀而不伤。
有一些故意搔痒、浮在表面的乐,就是泛滥的乐。
比如一些低俗的小品,无底线地逗笑观众,仿佛在挠观众的胳肢窝。
还有很多电视节目,为了制造话题,吸引人的眼球,故意编写夸张的、突破人类底线的虚假剧情,再找人演出来,引爆观众的情绪,让观众愤懑,甚至引发争论和谩骂。
这样的文艺作品就远离了“乐而不**,哀而不伤”
,它就是故意将人们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人快乐到极致,痛苦到极致,背离了本心。
如果像孔子那样,快乐时是发自本心地快乐,难过时是发自本心地难过,连流泪何时停止,都是顺其自然的,并不会规定自己三天或者一个星期走出难过期。
当我们能够坦然地面对内心的情绪时,就会发现,所有的痛苦我们都可以慢慢地放下,以及释然。
比如在颜回离开之后,孔子虽然悲痛不已,但并未停止自己的脚步,他还是做了很多积极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