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二十三至二十四曲:合唱队先唱起了“三王朝圣的进行曲”
,随后与法兰多拉舞曲混合在一起交替出现,直至**。
第二十五曲:“白痴”
弟弟突然“觉醒”
,预感到哥哥要出事。
第二十六曲:午夜,时钟敲了三下,一切相安无事,母亲暂时放下心来。
第二十七曲:终曲,乐队极强地合奏出弗雷德里的主题,黎明时分,弗雷德里跳窗自杀了。
音乐的艺术特色
比才的配乐充满了天才的灵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首先是他用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音乐语言,描绘了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乡村的风土人情,配乐中那些生动的有着丰富情感的乐段与戏剧的背景和情节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听上去与戏剧和谐一致,二者相得益彰。
其次是对法国南方普罗旺斯民间音乐曲调的成功运用。
为了强化配乐的地方色彩,比才将普罗旺斯地区古老的民间曲调(歌曲和舞曲)作为音乐素材并加以改编,比如序曲一开始和第三幕里表现村民舞蹈场面及合唱的著名的《三王朝圣的进行曲》,这是一首从17世纪起就广为流传的圣诞颂歌。
所谓“三王”
,按照《圣经》的说法,原指耶稣基督降生时,天空出现一颗最亮的星星(天狼星),三位从东方来的博士(另有一说是国王)追随着这颗星来到耶稣的出生地伯利恒,向新生的救世主道贺。
比才在配乐中采用大合唱的形式,将这首传统颂歌表现得气势恢弘,威严庄重。
第二幕第二场中有着摇篮曲风的第十三曲源自一首古老的普罗旺斯民间童谣。
还有第三幕第四场的第二十一曲,原型是一首十分流行的普罗旺斯乡村民调《欢跳的马儿之舞》(DansedeiChivau-Frus),比才在这里把它改编成了当地盛行的活泼的法兰多拉舞曲(Farandole,但没采用法兰多拉原本68拍子的节奏),颇具地方色彩。
再次是通过新颖的配器,灵活地发挥了多种乐器和人声的音乐表现力,营造出一种色彩斑斓的全新风格。
比如用萨克斯管奏出的旋律来表现弗雷德里的弱智弟弟的天真无知,用弦乐队的小柔板合奏来表现一对老农和老妇悄悄地耳语回忆年轻时相恋的情景,充满温情;第二幕第二场采用人声哼唱(无词的合唱)来烘托老牧羊人开导弗雷德里无效后的无可奈何,以及利用铜管模仿圣诞前夕教堂的钟声等。
最后是对悲剧的配乐做了轻松化的艺术处理,淡化了音乐的悲剧效果。
都德的剧本原本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但比才的配乐却洋溢着一种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轻松的抒情气息,这种氛围贯穿全剧始终,并没有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沉重感,从而巧妙地在悲剧性的结局与配乐的基调之间形成一种平衡。
首演命运不佳
配乐话剧《阿莱城的姑娘》是在比较仓促的情况下举行首演的。
原本定在该演出季末上演,但由于另外一部已经卖出票的戏突然被检查当局禁止演出,剧院方面只好把《阿莱城的姑娘》提前推出紧急救场。
1872年10月1日,《阿莱城的姑娘》在卡瓦罗的杂耍剧院首演,比才亲自在后台演奏脚踏式风琴。
由于过早地演出(准备工作不充分),加上原来的戏被突然换掉,观众极为不满,前来观看的人并不多。
而此前剧院经理人卡瓦罗出于票房的考虑,为这部戏做了不少夸张的渲染宣传,也让看了这出戏的观众感到有点“名不副实”
。
在这种情况下,《阿莱城的姑娘》的首演反映不佳,主要是针对都德的话剧。
尽管法国作曲家马斯奈等人对比才的配乐大加赞赏,但仍挽救不了这部配乐话剧的命运。
在演出了21场后,《阿莱城的姑娘》就不得不收场。
结果,不走运的比才只能从他同年改编的《阿莱城的姑娘》第一组曲的成功上得到些许安慰,这种情况一直到1875年他去世也未能改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