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基督徒的新教礼赞门德尔松的D大调第五宗教改革交响曲(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基督徒的新教礼赞——门德尔松的D大调第五《宗教改革》交响曲

banner"

>

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兼教育家菲利克斯·门德尔松(JakobLudwig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是欧洲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的最知名的音乐社会活动家之一,也是早期浪漫主义乐派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与同时代作曲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时代,但是他的美学观点和艺术趣味都更倾向于古典主义,理性与节制使他对浪漫主义的炽热的**与夸张敬而远之。

门德尔松更多以古典主义的形式与实践作为其音乐创作的准绳,但也开创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特征,即承认音乐创作所具有的情感与想象力要比遵循严格的形式和传统更为重要。

他的大多数创作,无论是器乐作品还是声乐作品,都精致文雅,旋律优美,技巧精湛,配器完美,但存在缺少同时代作曲家如舒曼、肖邦甚至柏辽兹等人作品所具有的炽热而浪漫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局限。

尽管如此,门德尔松作为“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

音乐的代表人物,仍牢固地位居19世纪最伟大作曲家的行列之中。

从1829年3月11日门德尔松在柏林歌唱专科学校指挥巴赫(JohaianBach,1685—1750)逝世后《马太受难曲》(BWV244)100年来的首次演出,到创作第五交响曲《宗教改革》(1830)、第二交响曲《众赞歌》(1840),基本可以看出基督教的影响在门德尔松音乐创作中的轨迹。

他虽然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却是一名虔诚的路德教派基督徒(新教徒),通常认为这缘于他的银行家父亲亚伯拉罕皈依了基督教新教。

但是,门德尔松早期受到的音乐教育,尤其是他接触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也对他宗教观的进一步形成和音乐创作中的保守倾向不无影响。

1811年,法国占领汉堡后,门德尔松全家迁往柏林,那时他刚2岁。

在柏林,门德尔松的童年生活是幸运的。

由于父亲是银行家,家境殷实,母亲又有着良好的艺术修养,因此门德尔松从小就有条件接受当时柏林最优秀的音乐家的指点。

他跟随克莱门蒂(Muzioti,1752—1832)学习钢琴,又跟随策尔特(CarlFriedrichZelter,1758—1832)学习作曲,后者作为作曲家和教育家,对门德尔松一生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老师策尔特的教导下,门德尔松学习了巴赫的音乐,《马太受难曲》等不朽名作令门德尔松对巴赫本人及其音乐充满了敬仰之情。

巴赫深受路德教派的众赞歌(合唱赞美诗)和教堂音乐改革(包括新教教义改革)的影响,将路德派众赞歌和福音大量采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在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写了著名的众赞歌《我们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Eiu),并在艾森纳赫的瓦特堡城堡翻译成《圣经·新约》的德语本大约200年之后,巴赫将这首众赞歌用到了他的《马太受难曲》等一系列的“受难曲”

中,并将《我们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的曲调作为《第80号康塔塔》(BWV80)曲调的基础。

出于对巴赫的敬仰和对基督教的虔诚,门德尔松又在100年后重新指挥了巴赫的不朽之作《马太受难曲》,并效仿巴赫,在自己的第五《宗教改革》交响曲第四乐章中同样使用了马丁·路德的这首众赞歌。

巴赫和门德尔松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趣味让两位作曲家都选择了马丁·路德这首著名的众赞歌,这或许能够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在巴赫去世后的100年间产生了不少伟大的音乐家,却只有门德尔松真正“发现”

了巴赫并让他“复活”

,成为后来推动巴赫音乐在整个欧洲复兴的最为积极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物。

门德尔松童年时就显示出极其早熟的创作天赋,在跟随策尔特学习作曲期间,他就已经创作了大量质量相当高的作品,包括一系列弦乐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和赋格曲,甚至还写了5部歌剧。

门德尔松一生共创作过17首交响曲,1821—1823年间,他创作了前12首早期的弦乐交响曲,这些12岁至14岁时写的海顿、莫扎特风格的交响曲,全部是给弦乐队(个别的含打击乐器)演奏的,没有木管和铜管乐器,因此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交响音乐作品。

1824年15岁时写的正式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Op.11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与前12首基本一致,只是加入了管乐器,因此大体上也可归于前一类。

门德尔松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正式的交响曲是他的D大调第五交响曲《宗教改革》(Reformation,Op.107),作于1829—1830年间,而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众赞歌》Op.52(作于1840年)则要比它晚诞生许多年。

之所以造成现在这样的排序,通常的解释是,D大调第五交响曲《宗教改革》Op.107虽然创作于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众赞歌》Op.52、A小调第三交响曲《苏格兰》Op.56和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Op.90之前,但它的总谱后来遗失了(其实是门德尔松自己把它藏了起来),直到门德尔松死后很多年才被发现。

但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第二《众赞歌》、第三《苏格兰》、第四《意大利》这样的排序,所以1868年第一次出版时就把《宗教改革》排在最后了。

因此,不能被第五交响曲《宗教改革》靠后的排序和作品编号所误导,以为它是最晚创作的。

D大调第五交响曲《宗教改革》是门德尔松在1830年为纪念《奥格斯堡信纲》(Augsburg)颁布300周年而创作的。

《奥格斯堡信纲》是基督教路德教派(即基督教新教)的基本信仰纲要和标准教规,也是一份新教提出的关于宗教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共28条。

早在1521年,迫于梵蒂冈教皇的压力,神圣罗马帝国议会宣布主张宗教改革的领导人马丁·路德为非法分子,禁止其参加宗教会议。

因此,当1530年6月25日神圣罗马帝国议会在德国巴伐利亚的奥格斯堡举行会议,信奉路德教派的7个邦和2个自由市在会上宣布《奥格斯堡信纲》时,马丁·路德并未出席这一决定新教命运的重要会议,而由他的同僚梅兰希顿(Melan)主持拟定《奥格斯堡信纲》这一宗教改革的伟大历史性文件,并将德文和拉丁文两种文本的《奥格斯堡信纲》呈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

300年后,19岁的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和21岁的门德尔松同时选择了马丁·路德的众赞歌《我们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进行创作,但两人的创作目的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

李斯特有感于巴黎“七月革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您的无限生存游戏已开启逍遥初唐被抛弃的首领受气包她不干了[快穿]从选秀冠军到全球巨星绝品神医都市游回到三国战五胡不会真有人觉得修仙难吧一睁眼,我穿成两个熊孩子后娘快穿之反派也是有骨气的鬼王的前半生流放前我已经富可敌国了开局就是死亡回归长公主病入膏肓后重生香江的导演卖油娘与豆腐郎武侠BOSS之路亚索的英雄联盟重生09做男神我老婆是传奇天后突然成仙了怎么办全球进化:我有属性面板拉仇恨从斗罗开始斗罗之神级选择系统诸天大航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