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方的塔梅拉诺、他的同盟者希腊王子安德罗尼卡和公主爱琳的咏叹调大部分则借用了那不勒斯乐派作曲家的作品。
本来在集成歌剧中采用别人的作品是很平常的一件事,然而维瓦尔第在《巴亚捷》的音乐上如此象征性地“泛政治化”
,立场分明地对不同的人物给予不同的“待遇”
,让人觉得他这样做,“对抗”
的意图十分明显,充分反映出当时维瓦尔第对竞争对手们的得势既十分不满,又拒不服输的心理。
还有一个细节,多少也表明了作曲家的敏感与微妙的心理:乐谱印刷出版时的名字是《塔梅拉诺》(Tamerlano),但手稿上注明的则是《巴亚捷》(Bajazet)。
即便站在音乐的立场上说,《巴亚捷》也并不是一部随意拼凑而成的“大杂烩”
。
维瓦尔第在《巴亚捷》中充分展现出他的“再发现”
与“再创作”
的音乐才能,无论是采用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音乐,都通过赋予不同人物生动而个性化的音乐语言,鲜明地表明他的立场。
首先,《巴亚捷》中所有人物的宣叙调都是维瓦尔第自己写的,这些宣叙调在歌剧中起着推动剧情发展、揭示人物之间关系、引导出咏叹调的核心作用,所有重要的叙述、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内心活动和戏剧因素都包含在宣叙调当中。
如第一幕开场,巴亚捷将女儿托付给希腊王子安德罗尼卡时的独白,第二幕开场时塔梅拉诺与安德罗尼卡充满心理交锋的对话,第三幕开场时巴亚捷父女俩面对死亡的感人对话。
其次,维瓦尔第所采用的咏叹调的风格与人物的个性和场景都十分吻合,像是经过了精心选择。
一方面,维瓦尔第从自己的旧作中挑选出一些最出色的咏叹调移植到《巴亚捷》中,如“我的女儿在哪里?”
,曲调就改编自他的歌剧《莫特祖马》(Motezuma),这是巴亚捷得知女儿要嫁给塔梅拉诺时所唱的咏叹调,表现了巴亚捷难以接受的愤怒与失望,音乐的戏剧感十分强烈。
艾达斯普虽然是个配角,但其在剧中仅有的两首咏叹调却**澎湃,第一首“一朵可爱的玫瑰在绽放”
,曲调改编自他的歌剧《朱斯蒂诺》(Giustno)和《法尔纳斯》(Farnace),音乐旋律清纯甜美。
第二首是所谓“暴风雨”
咏叹调“大海也要被吞噬”
,极为著名,常作为花腔女高音炫技的单曲被拿来演唱和录音,曲调源自他的歌剧《塞米拉米德》(Semiramide),花腔女高音的声部高度技巧化到了极致,人声成为了一种乐器,在急促而疯狂的乐队伴奏下模仿了猛烈的海上风暴的阵阵狂涛与呼啸,传达出艾达斯普胸中的愤怒,表达了他对朋友的忠诚。
还有巴亚捷父女“视死如归”
的极其悲怆的一系列咏叹调,都是维瓦尔第歌剧中的天才之笔。
另一方面,《巴亚捷》中的“反面人物”
塔梅拉诺(帖木儿)、安德罗尼卡和爱琳的咏叹调则大多改编和取自当时正走红的哈塞、贾科梅利(GeminianoGiaelli,1692—1740)、布罗斯奇(RiccardoBroschi,1689—1756)等那不勒斯作曲家所作的颇受欢迎的咏叹调。
如公主爱琳所唱的经典炫技咏叹调“就像战场上的一名勇士”
,曲调原是布罗斯奇在自己同一题材的歌剧《艾达斯普》中专为他的亲兄弟、历史上最著名的阉人歌手法里内利而作的,其花腔中炫技的成分达到了“空前绝后”
的程度。
只不过这些原本就极其出色的咏叹调经过维瓦尔第精心“安排”
之后,像是来到了它们最应该待的地方,在《巴亚捷》中展现出它们音乐性与戏剧性的惊人的和谐与完美。
歌剧《巴亚捷》的音乐尽管不能算是原创,但作为一个整体,编排是非常成功的,是维瓦尔第现存不到50部歌剧中最出色的歌剧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