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基督徒的新教礼赞门德尔松的D大调第五宗教改革交响曲(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德累斯顿阿门》(DresdenAmen)是18世纪德国作曲家瑙曼(JohannGottliebNaumann,1741—1801)为德累斯顿皇家教堂所作的一首《阿门》,在当时萨克森地区的其他教堂中也非常流行,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的教堂都采用它。

从19世纪起,很多浪漫派作曲家将这首著名的《阿门》用作自己作品的主题。

除了门德尔松最先采用之外,瓦格纳(Rier,1813—1883)在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中也使用了《德累斯顿阿门》作为主题,他早期的歌剧《爱情的禁令》以及著名的《唐豪赛》第三幕也出现过这个主题的影子。

布鲁克纳(AntonBruer,1824—1896)在他的最后一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的慢板乐章中也使用了《德累斯顿阿门》,马勒(GustavMahler,1860—1911)的第一交响曲《巨人》的第四乐章和第二交响曲《复活》的末乐章,也都包含有《德累斯顿阿门》的主题。

众赞歌《我们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又译《安全堡垒》,是马丁·路德所配的第46首诗篇歌,歌词是他自己从拉丁文翻译过来的,曲调也是他从素歌改编来的。

马丁·路德以欧洲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而著称于世,会演奏鲁特琴和长笛,写有大量赞美诗和众赞歌歌词并配曲。

《我们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是最著名的一首,它产生的广泛影响几乎成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除了巴赫和门德尔松,瓦格纳的《皇帝进行曲》和梅耶贝尔(Giaeyerbeer,1791—1864)的歌剧《胡格诺教徒》也采用了这首著名的众赞歌。

《宗教改革》交响曲采用双管制的乐队编制。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形式,先慢后快,有点像海顿后期交响曲常用的手法。

开始的“行板”

部分是一个在D大调上的缓慢引子,第一小节有点像素歌的旋律,但随后的处理更像是巴赫某些类似16世纪帕莱斯特里纳风格的赋格曲。

在快要结束的时候,弦乐奏出第一主题《德累斯顿阿门》的旋律,随后被铜管所打断。

这个旋律随后在发展部快要结束的时候又再次被弦乐队奏出,并且相互持续交替,直到第二主题“火热的快板”

出现。

第二主题“火热的快板”

从前面缓慢引子的D大调转到了D小调,但仍然保持着作为第一主题“德累斯顿阿门”

的变体,但是通过在力度与速度上的相互作用,营造出一种火热的情绪。

最后,这个奏鸣曲式的乐章结束于D小调之上。

第二乐章是活泼的快板,谐谑曲性质,与第一乐章截然不同。

音乐以《德累斯顿阿门》主题反向的转位开始,音乐显得生机勃勃。

这种转位的《德累斯顿阿门》贯穿于整个第二乐章,并延续到第三乐章中。

第三乐章,G小调的行板,音乐是有节制的,以弦乐为主,《德累斯顿阿门》的片段通过第一小提琴再次浮现。

从贝多芬起,浪漫主义的作曲家们就开始喜欢在器乐作品中使用声乐的形式,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营造气氛,修饰情绪。

而门德尔松的动机却不同,他想忠实于马丁·路德所处的那个宗教改革时代的历史。

让门德尔松没有想到的是,1830年,众赞歌的意义已经和300年前有所不同。

乐章在结束时与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形成了某种对比。

第四乐章是大合唱:《我们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

这是一个奏鸣曲式的乐章,从第三乐章到第四乐章的中间没有停顿,而是连续进行的。

乐章开始是“稍快的行板”

,先由长笛奏出马丁·路德的众赞歌《我们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的主题。

随后是“活泼的快板”

部分,第二主题是第一乐章第二主题“火热的快板”

的转位,然后转入“庄严的快板”

发展部的对位运用十分突出,相当于众赞歌的第二领唱圣诗,被当成这个乐章的一个基调(定旋律)。

在庄严的尾声处,众赞歌再一次出现,在整个乐团强有力的齐奏下,全曲最后在经过变化了的《我们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旋律的**声中结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是个么得感情的杀手掌珠令斗破之元素封神被抛弃的首领领到分配的顶流老公后热搜爆了一拳歼星从长生苟到飞升彪悍农女路子野在霍格沃茨淡定地喝红茶古代养娃日常封神之逍遥不二仙神话三国领主开局签到送封号斗罗穿越诸天,开局救下司理理全金属王座一出场就无敌的主角诸天演道炮灰女的另类修仙隐婚成神从种田开始从斗罗世界开始签到只要我死遁够快师兄他会读心我要做球王沙雕攻在虐文世界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