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来台,被视为大陆来的天才。
2004年郎朗首次来台举办独奏会,本来选在元旦举行,因票房不佳延期至5月,期间环球唱片发行郎朗卡内基独奏会现场演出,一夕之间郎朗红了,票房顺势开出红盘,如今在台稳居明星宝座。
大提琴家王健在台湾颇受欢迎,性情随和、琴艺沉着的他,在台湾乐界人缘好,死忠乐迷也不少。
“大佬型”
的独奏家,包括钢琴家殷承宗、小提琴家俞丽拿等人,在阔别台湾多年后,2010年5月两人在邵恩的邀请下同场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合作,演奏两人的看家曲目《黄河》钢琴协奏曲和《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作曲家方面,谭盾、赵季平、瞿小松、周龙、陈钢、陈其钢、许舒亚、陈晓勇、贾达群、刘文金、王世光等都曾来台一游,2002年12月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推出结合京剧、歌剧、话剧、舞蹈形式的《八月雪》,担任作曲的就是2009年刚接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许舒亚。
2007年台湾当代传奇剧场推出新创昆曲《梦蝶》,找来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贾达群操刀。
谭盾近年来台次数相较为多,2009年带来《纸乐》和《地图》,2010年演出《陶乐》和《卧虎藏龙》双协奏曲,之前曾发表多媒体歌剧《门》,还一度变身成装置艺术家在金门碉堡艺术节展出作品。
台湾乐界过去几年有一个明显现象,“造福观音文教基金会”
、“普音文化”
等佛教团体,大力委约佛教音乐创作,数量之多已成规模,王世光在台发表的《花岩之歌》、唐建平《白马入芦花》、刘文金《五天银烛辉》均属此类。
相比大陆音乐家的相继登台,台湾音乐家跨越海峡演出仍处于“发展期”
,两岸双向交流速度的差距,与社会背景有关。
台湾古典乐迷的数目,经数十年的培养,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对于节目的口味也很多元化,再者台湾民间艺术经纪公司蓬勃发展,对于节目需求量大,大陆音乐家有一定水平,演出成本相对较低,不难成为选择。
另外,在对岸投资的台商也扮演中间人角色,许多大型音乐团体能够成行,主要靠台商的挹注。
相较之下,大陆的古典音乐市场仍在起飞阶段,符合国际标准的演出场地数量直到近五年才激增,民间艺术经纪公司也未成气候,台湾音乐家要切入大陆市场仍有一定的困难度。
不过,大陆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等到古典音乐聆听人口发展成熟、硬件全面就位之时,很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音乐市场,面对潜力无穷的对岸,台湾各大音乐团体,有本事的选择抢先登陆再逐步经营,没本事的也要观望。
在积极进驻大陆市场的团队中,朱宗庆打击乐团(朱团)、台北爱乐合唱团、艺术家合唱团算是“垦荒派”
,朱宗庆打击乐团将大陆视为可开拓市场,2004年参加杭州的中国艺术节和上海艺术节,2005年赴西安演出,2008年1月成为首支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台湾团队,目前朱团在上海设有教学系统,接连两年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推出的儿童音乐会也深获好评。
艺术家合唱团六七年前开始耕耘,重在与大陆当地团体联演交流,包括与北京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合作。
之前合唱团还曾经着手不少两岸交流计划,在日月潭涵碧楼的支持下,邀请大陆作曲家包括赵季平、张绍同等人以日月潭为题谱作新曲。
台北爱乐合唱团过去两年显得十分积极,爱乐旗下的室内合唱团2008年10月到北京演出,2009年1月再度受邀赴京,11月、12月旗下另一团体爱乐剧工厂将以《上海·台北—双城恋曲》经典老歌音乐剧进驻苏州和上海。
大陆市场兴起后,也造就一批“单打独斗派”
的音乐家,靠一己之力闯对岸,不过持久度不高,台湾旅德青年钢琴家范姜毅,2004年曾在但昭义的安排下,前往北京、上海、沈阳等地演出7场,台湾钢琴家陈冠宇,近年多次赴大陆演出,尝试以跨界的曲目,吸引年轻观众。
台湾各大乐团造访大陆的风潮正在加温,由长荣集团成立的长荣交响乐团,2005年首次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之后只要是长荣货柜停靠的大陆港岸,就是乐团进驻的目标,成为集团旗下名副其实的“文化旗舰”
。
台北市立交响乐团2005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两岸城市艺术节”
,2008年受国家大剧院之邀进驻“水煮蛋”
。
有趣的是,自从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台湾各大乐团都对赴大剧院演出趋之若鹜,台湾交响乐团旗下的附属管乐团,2009年7月受北京国际管乐节之邀在大剧院演出。
台北市立国乐团2009年10月也在大剧院开奏。
综观两岸音乐交流,过去十年交流管道大开,邀演的状态,已从早先形式上的交流逐渐迈向市场层面的操作,未来十年,两岸音乐交流想必只快不慢、只多不少。
海峡和平交响乐团五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台北、高雄)的巡演模式,已为未来开创了先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